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光明日报/2023 年/3 月/10 日/第 008 版两会特刊
践行基础研究主力军的使命担当
——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代表
本报记者 吴春燕
“ 近年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通过‘ 强基计划’ 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了更多基础研究人才,不断夯实其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作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 288 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接续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代表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
在我国基础研究创新体系中,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高松代表介绍,一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基础研究传统悠久、根基深厚。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基础学科布局比较早、比较完善,多数大学有很好的学术传承,学科体系比较成熟完备,是国家基础研究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的主要来源。二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天然优势和资源条件。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一般是多学科、多院系的综合性大学,多学科的综合优势为推动专业间、学科间,以及科教、产教方面的交叉融合,创造了天然的有利条件。
高松代表说,回顾世界科技史,同样也会发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一直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
基石之一,“ 因为高校输出人才、输出思想、输出技术,概括起来是输出创新”。
高松代表表示, 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拥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研究支撑性平台和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并产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基础研究成果,基础研究主力军的角色不断强化。“ 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预示着新挑战,在‘ 两个大局’ 的战略要求下,应高度重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基础研究方面的主力军角色和功能,更大程度、更大深度地发挥其在基础研究方面的重要带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