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 年/3 月/9 日/第 003 版新闻与传播学
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互联网价值增量
南京邮电大学X委宣传部 张敏
互联网新媒体已经成为新时代青年学生了解信息、接受教育、表达思想的重要途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给高校思想ZZ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进行网络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成为一种必然选择。新时代网络思政育人从传统“ 实体领域” 延伸至“ 虚拟领域”。将互联网思维应用于思想ZZ教育的模式在各大高校已经非常普遍,各高校都在寻求互联网+思想ZZ教育” 模式的新突破。通过网络思政教育,落实“ 四史教育”,提升学生的德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 00 后” 大学生心理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互联网环境下学生思想行为呈现出的新特点,探索高校依托网络开展思政教育的具体对策,从而将互联网这一最大变量转化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最大增量。
网络对青年学生的影响
“ 00 后” 大学生伴随着网络长大,是网络虚拟世界的“ 原住民”,现实生活与网络虚拟世界对他们产生了双重塑造作用。为深入了解互联网环境下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课题组在全国八所电子信息类高校收集了 1600 份学生线上调查问卷、400 份学生线下调查问卷,召开了 10次青年学生座谈会,探究网络视野下的青年学生思想状况。
“ 00 后” 青年学生思想行为具有闪光点。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具有开阔的视野,对社会的认知逐渐趋于理性,思想富于变化,敢于创新,渴望能够有一番作为。“ 00 后” 大学生可以熟练运用网络技术,借助互联网不断丰富知识广度,他们渴望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会通过网络向他人倾诉,以期从他人那里获得支持、关心和安慰,从而增强自我认同感。
同时还可以看到,网络社会背景下“ 00 后” 青年学生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理想信念不够坚定。他们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网络世界的依赖容易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影响,被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迷惑以至于产生消极的思想观念。二是ZZ思想不成熟。 他们受占据微博热搜的娱乐新闻影响较大, 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度和参与热情有下降趋势。需要注意的是, 大部分学生知晓重要时政信息基本是通过软件推送, 并非主动自觉关注时政信息,缺少ZZ敏锐性和ZZ洞察力。三是心理问题凸显。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作品对青年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导向,往往使其表现出利己主义,缺乏集体意识,容易沉溺于各类网络游戏,逃避现实,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四是网络辨别能力缺乏。网络语言在新时代青年学生中广为流传,对其思想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一些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语严重影响了青年学生的自我认知。此外,网络环境特殊的隐匿性和虚拟性,让部分青年学生容易被不良言论蛊惑。五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容易沉溺于享受抖音等短视频类快餐式文化,寻求虚拟世界的满足和快乐,消耗专注力,甚至难于区分网络与现实。六是缺少学习探索精神。青年学生通过网络途径获取的知识缺乏权威性和可靠性,可能导致学风浮躁。
提升思政成效的新媒体路径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思想行为呈现的闪光点和问题与新媒体密切相关。提升思政工作成效,需要对症下药,通过吸引、服务、表达、引导“ 四位一体” 的方式,分模块、分类别、多层次地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