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 年/4 月/19 日/第 001 版
在守正创新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张万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 王猛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要准确把握“ 两个结合”,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X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 这一重要论述既全面概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核心洞见,也明确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价值观维度上的高度契合性,从而为我们在新征程上赓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供了价值观和方法论维度上的重要遵循。
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中国共产X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无论在哪一个历史时期,X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始终牢牢谨守发展方向之“ 正”。X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和弘扬,绝不是走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老路去照单全收、照抄照搬,而是从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出发,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意愿,站在时代之问、 人民之问的战略高度, 不断提炼和萃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为珍贵的价值理念与精神品格,使之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互融互通,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X一贯坚持有鉴别地对待传统文化,顺应时代需要,切近人民需求,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的美好生活追求、 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理念和原则,是X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向。X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历来注重和吸收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使之与不同时期的历史主题和时代精神相互贯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X在批判如男尊女卑、宗法思想束缚等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现象的同时,还十分注意鉴别和吸收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使之与“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新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毛泽东同志说:“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 我们X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范式,研究孔子、老子、墨子等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哲学思想,肯定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存在着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相贯通的思想内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X以“ 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为指引,对传统文化中的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整理和研究,让中华民族“ 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X提出文化建设要坚持“ 二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 双百” 方针,充分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振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方面所具有的积极价值。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定文化自信、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战略问题上的作用与时代价值, 凝练出了讲仁爱、 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精髓和标识,得出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等一系列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全新论断,为我们更好认识和把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厚
第 1 页 共 3 页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遵循。
“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这是中国人民在经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百年奋斗历程后得出的科学结论。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在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也必须忠实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