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 年/4 月/7 日/第 004 版教育学
以县域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湖南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 唐智彬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单莹
在我国,接近一半的中等职业学校分布在县域,构成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底层结构。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和县域发展进入新阶段,提高县域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为乡村振兴吸引人、培养人、留住人,既是服务国家战略大局的切实之需,也是夯实高水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石、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乡村振兴亟待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已处于全面跨越新方位,乡村振兴战略是总抓手。以农业发展为例,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已经成为基本趋势,“ 互联网+现代农业”“ 智慧农业” 创造了农业新形态,一二三产业加速深度融合,农业将实现“ 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未来还将有更多颠覆性的农业科技创新和生物、数字及装备等跨界技术在农业中推广应用,而这必然需要更高文化素质的从业者。然而,我国农村现代化尚存在差距。以农民受教育程度为例,农业农村部抽样调查发现, 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 8 年, 在务农的农民中, 小学、 初中文化程度占到 70%
以上,每年参加实用技术培训的比例不到 10%,参加过一年以上技能培训的农民仅占 3.7%。第
11 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也发现,农村居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城镇居民的差距达 7.3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 调研发现 75%的农民有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意愿, 尤其是新生代农民期待通过高水平、针对性职业教育与培训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因此,通过发展高质量的县域职业教育,既可以为农民开展现代产业技能、创业能力以及服务技能的培训,又有助于优化农民科学思维与农民现代思想观念,培养一支高度认同乡村文化、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努力服务乡村发展大局的基层人才,以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解决好“ 谁来振兴乡村” 的问题。
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的“ 教育标准”,也是乡村自信的来源。县域职业教育依托县域而生,服务乡村而荣。立足县域、贴近乡村、面向农民是县域职业教育的基本定位,彰显了其具有的独特优势、现实功能和办学特色。通过实现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可以为乡村发展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有效支撑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乡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为县域学生发展提供多样化成长成才的通道,从而凸显乡村全面振兴的“ 教育尺度”。
三大难题限制县域职业教育服务能力
一是县域发展与治理模式转变引发职业教育“ 贡献难题”。近年来,我国广大县城发展成为城镇化的重要力量。但学者发现,迅速攀升的城市化率背后是银行资本或金融资本的助推,经营“ 城市化项目” 成为县域新的增长动力机制,房地产业取代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传统工业产业而成为县域城市化的主导经济力量。房地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吸纳能力极为有限,同时房地产业的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推高了工业产业生产成本。传统工业产业发展空间受限,甚至可能要为房地产业的发展“ 让路”。县域工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企业规模较小,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难以形成对本地职业教育的有效支撑和融合发展,资源约束严重。非依赖高水平技术技能与高质量人力资源的县域发展模式,导致职业教育在区域结构中难以准确定位,区域贡献显示度低。
二是底层逻辑转换形成县域职业教育发展的“ 定位难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到来,尤其是《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 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 的基本培养定位受到了一定冲击。有研究者发现,“ 中职教育已全面高考化”,升学是职业学校学生的主要去向,升本是中职学校吸引生源的
第 1 页 共 4 页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关键,县域表现尤为显著。
同时, 数字化与网络化平台经济所带来的零工经济模式引发社会变革, 带来就业模式的变迁。其在形成对传统行业人才“ 虹吸” 的同时,也使得中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一般专用技能在未来变得越来越不确定,可替代性越来越高,与工作转换相关的通用技能和综合素养变得越来越重要;人工智能所引发的生产模式变迁也具有同样的人才需求特征。技能与素养需求变化造成的教育挤压传导到县域职业教育,从而引发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功能的质疑。
底层逻辑转换使职业教育在“ 面向高考的全面发展性” 和“ 面向就业的可持续性” 问题上面临困境。一方面,多数中职学校高考班课程与教学设置完全针对高考,狭隘性不言而喻。另一方面,如果不能为学生的长期发展奠定知识和技能基础,也必将导致县域职业教育的意义与价值遭到质疑与挑战。
三是结构性缺陷导致县域职业教育出现“ 能力困境”。结构性缺陷主要表现为三个“ 无明显改善” 和三个“ 有所恶化”,即办学理念封闭、财政约束以及居民对中职教育的偏见无明显改善;生源、师资队伍建设、课堂教学与实训质量则有所恶化。以生源质量为例,田野调查中所接触到的大量乡村学生学业失败的极端案例,凸显了乡村存在的留守儿童教育缺失、隔代抚养、新“ 读书无用论” 蔓延、 电子游戏以及基础教育严重不均衡等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农村学生学业难题。部分乡村学生存在的学业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问题,在中职教育阶段集中爆发,并成为影响职业学校社会评价、制约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县域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难题,也是结构性缺陷的触发点。
探索县域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路径
第一,构建县域职业教育发展新秩序。破解发展难题,首先要从百年大变局的视角,理解县域职业教育在教育结构调整、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实现强国建设目标、推动乡村振兴和全民共同富裕中的重大意义与关键功能,关注发展县域职业教育的“ 溢出效应”和“ 乘数效应”。以县域职业教育为主要手段,强化乡村人力资本的积累与改善,改进县域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水平。在不断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县域职业教育规模与推进力度,争取尽快实现农村学龄人口高中与职业教育全面普及,并不断提高我国农民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和技能培训频次,为中国教育迈向世界教育中心补齐短板,奠定坚实基础。在强化中职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础的同时,探索面向未来的中职教育办学模式,发展基于县域中职的“ 五年一贯制” 高职办学模式。加强城市高职、本科院校与县域中职对接合作,拓宽中职办学口径和路径,为县域中职教育发展营造更大发展空间。
其次,要着眼于形成以县域职业教育为重要内容的乡村产业保障体系。必须认识到,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