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 年/4 月/7 日/第 006 版成果推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任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凝结成的民族特有的生存方式,是中华民族各种优秀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称。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警示人们,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新时代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为关键,重在坚守、贵在传承。
重在坚守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重和谐、求同存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在人际关系方面,强调“ 和为贵”,提倡宽和处世、协调团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 天人合一”,主张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强调协和万邦”,主张不同民族和国家和睦共处、亲密友好。“ 和” 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持久精神动力。
新时代, 中国构建文明大国形象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任何文化都必然要面对和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挑战。文化是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区别的标志,也是发生联系、相互融合的桥梁和纽带;文化是智慧传播和交流的载体,也是不同智慧之间相互理解和沟通的方式途径。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独特性文化的存在,使世界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只有融入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中,文化才能保持其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 和” 智慧独具民族文化的理解力、亲和力、融合力和渗透力,为中华民族融入世界发展进步潮流找到了有效路径,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了中华民族应有贡献,是构建新时代中国文明大国形象的强大思想武器。
贵在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贵在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