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 年/5 月/31 日/第 007 版视点
新时代高校服务社会的路径探索
常州大学怀德学院 刘育猛 常州大学学报编辑部 陈鸿 常州大学吴敬琏经济学院 沈佳炜
习近平总书记在X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 “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这为新时代高校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明确功能定位,提升高校社会服务目标的针对性。从“ 传授知识的场所” 到“ 研究高深学问的机构”,再到“ 提供社会服务的部门”,大学的定位与功能、内涵与外延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中,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逐渐构成了现代大学的三项基本职能。与此同时,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职能人为割裂的认知也屡见不鲜。究其原因,理论层面上,面对高等教育哲学以认识论为基础和ZZ论为基础两个层面的博弈:前者强调高等教育要更多地关注知识的储存、普及和推广,后者强调高等教育要更加注重对国家和社会的服务。实践层面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项职能的定义区隔引发思维定式,而三项职能往往分属不同组织机构并各行其是又从组织结构上加深了这种割裂。社会服务应贯穿知识传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全过程。而“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 创新是第一动力” 这三个“ 第一”,也明确指出知识传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本身就具备了回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社会服务的基因。
优化组织机构,提升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保障性。组织机构是高校履行服务经济社会职能的组织保障。目前,高校服务经济社会面临的组织机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其一,缺乏具有集群效应的高校社会服务联盟;其二,高校内部缺乏专门的社会服务管理机构;其三,缺少能够统筹一个地区或行业的社会服务平台。组织机构的不健全直接导致高校社会服务顶层设计与全局规划缺位,资源整合与高校利益协调乏力,服务内容同质化、短期化、碎片化,各履职主体履责边界不清、问责困难等多种问题。鉴于此,一要突破组织壁垒,建立具有集群效应的高校社会服务联盟;二要明晰责权利边界,在高校内部建立专门的社会服务管理机构。美国高校“ 锚机构” 联盟的组织经验或可借鉴。2001 年,美国首次提出“ 锚机构” 概念,彭斯研究院将其定义为:在“ 特定社区内拥有重要基础设施,因而不太可能移动的城市机构”,政府机构、大学、医院、文化机构等均位列其中。这一联盟包括了政府、基金会以及非营利性组织。高校“ 锚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