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 年/6 月/5 日/第 005 版特别策划
响应伟大号召 担当文化使命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 沈健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一高屋建瓴却又客观实际的重要论述,不仅解答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优秀” 所在,也解答了中国文化何以称得上源远流长”,中华文明何以称得上“ 博大精深”。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开宗明义阐释了文化传承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传承并非只是口号和形式,也并非只是简单地修文学史,而是要在对典籍的收藏保护和研究挖掘基础上、在全面认识和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历史的基础上,加强研究阐释,坚持学以致用,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建设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的五个方面突出特性的总结,进一步凝聚了思想、统一了认识,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的阐释。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只有从历史的连续性来认识中国,才能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理解现代中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塑造了中华民族底色鲜明的进取精神和无畏品格;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的融合统一,决定了国家和民族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 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展示并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历史取向、和谐格局和开放胸怀;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决定了中国在世界文化整体建设发展中的角色始终是建设者、贡献者和维护者,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国际和平与发展,有利于世界和谐与繁荣。
通过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基与灵魂,也是推进中国历史不断进步发展的能量与源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首先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尊重、理解、传承;在此基础上,才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建设好适应于我国国情、适应于新的历史起点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永葆社会主义的“ 中国特色”,才能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共享中华文明优秀成果。
通过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文明因其突出的特性,具有生生不息的力量,守正而不守旧,尊古而不复古;五千多年文明史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是建设世界和平的文明,是贡献全球发展的文明,是维护国际秩序的文明,而不是文化霸权、强加于人、对抗分裂的文化。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完全可以保持自信,尤其要坚定文化自信自强。“ 文化自信” 是“ 四个自信” 之一,自X的十八大以来,“ 四个自信” 的体系化建设不断得到丰富完善与创造发展,尤其是“ 文化自信” 不断得到强化与提升。X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突出强调了文化建设在治国理政全局工作中的
第 1 页 共 3 页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重要位置,深刻指出“ 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四个自信” 始终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文化自信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只有坚定“ 文化” 自信,我们才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坚持走自己的“ 道路”,我们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征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将经验升华为“ 理论”、具化为“ 制度”。以文化为根基,以道路为方向,以理论为指引,以制度为保障,我们才能“ 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才能“ 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