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 年/6 月/6 日/第 002 版特别策划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使命
复旦大学文科一级教授 吴晓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 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这一重要论断不仅强调了中华民族走自己道路的必然性,而且指明了这条道路与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联系。
自近代以来,由于现代性在特定阶段上的权力开辟出“ 世界历史”,并且架构起一种基本的支配—从属关系,从而使得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它不想灭亡的话——都被卷入到普遍的现代化进程之中。但是,现代化的展开和实现,又必然取决于某一民族所处的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任何一个民族的现代化进程,只有根据其特定的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来具体化,才是真正现实的。由于中国式现代化是根据中国特定的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而来的现代化,所以它必然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而在中国的国情中,本质地包含着中华文明的基本性质和中国文化传统的总体特征。也就是说,中国是在其独特的——与西方非常不同的——国情及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出并执行自己的现代化任务。
因此,要论及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就根本不可能撇开或脱离这一现实的前提。作为独特国情之本质重要的部分和文化表现,传统确实是并且也应当被理解为一个本质重要的前提;只有在这一前提的基础上才谈得上中国的独特的现代化进程,才包含着中国发展道路的真正意义和有效作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华文明的传统是强有力的,正像它的现代化诉求是强有力的一样;中国近代以来的现实发展道路是受这两方面的相互关系制约的,是在这两者矛盾的持续张力中表现自身之独特性的。一句话,从古代中国至现代中国和未来中国,既是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也是当今中国道路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趋势使得中国的当代发展必然走自己的道路,使得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然成为中国式的现代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长期以来的历史性实践,十分清晰地印证了其文化传统之深厚广阔的支配力和辽远恒久的影响力。如此这般的情形,给无数观察家和思想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谢林在感叹亚述、米底、波斯、希腊和罗马等古老帝国的没落之际,大大地惊诧于中国像一条不知其源头的河流始终在从容地流淌。如果说这种国运与其文化品格有关,那么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如此地独特和坚韧,以至于这个民族实在应该被称为一个“ 伟大的、独特的例外”。二战以后,费正清同样指认了这一点:中国虽然有不断的变化和千差万别的情况,却从不脱离其文化上和制度上所特有的总格局, “ 总之,制度和文化的持续性曾经产生了体现为气势磅礴和坚守既定方针的惯性,而并非不动的惰性”。
当我们强调中华文化传统对于我们历史进程来说的重要性时,绝不意味着可以由此来淡化或贬低我们所面临的现代化任务。恰恰相反,现代化对于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来说,乃是最为重大最为根本的任务,甚至传统文化的课题和意义领域也是由此任务而被开辟出来的。这一任务需要大规模的对外学习,需要在ZZ、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开展出它的现代化实践。这样的现代化实践意义极为深远,以至于对它的评价无论怎样都不会太高。但是,如果说,现代化的普
第 1 页 共 2 页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