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 年/6 月/7 日/第 001 版
深刻把握“ 第二个结合” 凝聚文化强国建设磅礴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北京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维国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 “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并特别阐述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第二个结合”,这一重要论述深刻体现了我们X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充分彰显了我们X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历程的经验总结,更是新的历史起点上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引,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
“ 第二个结合” 深刻体现了我们X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规律的理论把握。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 第二个结合” 的前提是彼此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 ” 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结合, 其深层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主张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诸多元素, 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所谓“ 契合性”,代表的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两个独立的价值体系,虽来源不同,却有着价值共通性;所谓“ 高度”,代表的是二者契合,是必然的、本质的契合,而不是偶然的、表面的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性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语境下提出的,这种高度契合性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不是一种强加,也不是一种外部嵌入,而是其自身固有价值属性的体现。如果没有“ 高度的契合性” 作为前提条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会缺乏相应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也不能更好地为中国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 第二个结合” 的结果是互相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 结合’ 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 第二个结合” 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相成就、彼此滋养。一方面,“ 第二个结合” 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国共产X深刻认识到,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文精神、道德价值和历史智慧养料,更让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 第二个结合”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 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与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不仅使马克思主义能够深深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土壤之中,更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了中华文明;不仅使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得到开垦和激发,更让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下打开了创新空间。可以说,“ 第二个结合”
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从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复兴的高度,在更
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脉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内
第 1 页 共 3 页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在贯通、历史中国的深厚底蕴和现实中国的崭新气象相互融通,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赋予
马克思主义以深厚底蕴,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 第二个结合” 深刻体现了我们X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历程的历史总结。
“ 第二个结合” 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中的充分彰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中国共产X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 回望中国共产X带领中国人民建设现代文明的壮阔历史,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征程中,中国共产X始终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审美情趣和行为习惯相结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 “ 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 ”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X人,始终坚持用民族的形式、大众的话语来说明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例如,用“ 实事求是” 来说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用“ 愚公移山” 来激励中国人民顽强奋斗,用“ 知行观” 来说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 艺术离不了人民的习惯、感情以至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我们X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 双百” 方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进行了系统整理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