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 年/6 月/12 日/第 004 版特别策划
“ 第二个结合” 是源于成功实践的规律性认识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大学
基地研究员 张亮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论述了“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的基本内涵,并着重就“ 第二个结合” 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科学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学理意义。
理论创新源于实践创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进程和理论创新中,我们X始终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以创新性的继承和运用。 毛泽东同志指出:“ 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他曾用“ 实事求是” 这一《汉书》中的古语来概括X的思想路线,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邓小平同志强调:“ 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他赋予“ 实事求是” 以“ 解放思想” 的新内涵,并用“ 小康社会” 来标识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也都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过多次深刻的论述,如江泽民同志提出的“ 两个先锋队” 思想、胡锦涛同志提出的“ 和谐社会” 理念,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功范例。X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精神特质和历史传承的正确把握、对文化复兴和文明进步的不懈追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境界。“ 第二个结合” 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我们X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实践进行的深刻理论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X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创新的理论因为把握了事物的发展规律而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 第二个结合” 是习近平总书记领导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对“ 第二个结合” 创新实践的可能性、现实性及其三重历史效应等的真理性阐释。
“ 第二个结合” 之所以是可能的,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两种彼此契合的思想传统,它们的相遇能够产生创造新价值、新思想、新事物的化学反应。“ 第二个结合” 不是建立在抽象的“ 必须” 上,而是确实存在这种结合的可能性,即不仅必须结合,而且能够结合。结合的前提在于两者是否存在契合性,存在契合才能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在最深层的价值观方面却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诞生于现代工业文明的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显而易见的高度契合性。这些存在高度契合性的价值观念原本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要维护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封建ZZ制度固结在一起的,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固结的风化和松动,它们变得越来越“ 抽象”、越来越具有一般性,获得客观理解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大。也就是说,今天我们已经可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其原有的观念系统中解析出来,并在新的基础上加以重构。马克思指出: “ 中国社会主义之于欧洲社会主义,也许就像中国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一样。” 这也正是“ 第二个结合” 之所以可能的内在规定性。
第 1 页 共 2 页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 第二个结合” 之所以是现实的,就在于双方的“ 结合” 是积极的、生产性的,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