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 年/6 月/14 日/第 004 版特别策划
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新人
郑州大学副校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 韩国河
6 月 2 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我作为一名历史和考古工作者、教育者,读之令人振奋,听之令人鼓舞,学之思绪飞扬。我们要坚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赓续历史文脉,厚植家国情怀,肩负文化使命,努力培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新人。
赓续历史文脉 坚定文化自信
2019 年 1 月 2 日,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时习近平总书记致信表示祝贺,强调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2021 年 10 月 17 日,在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 100 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勉励广大考古工作者“ 更好展示中华文明风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2 年
5 月 27 日,第十九届中共中央ZZ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对中华传统文化, 要坚持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 继承和弘扬其中的优秀成分。 2023年 6 月 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战略高度,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融通中外,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我们学之思之悟之,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文化和文明的重要论述,有助于进一步激发所有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
考古发掘表明,经历了数百万年的人类活动在大江南北展开,中华古代先民用石头棍棒与大自然搏斗,繁衍生息。一万年左右,走向种植为主的定居文化,走出洞穴捧起陶碗开启了南稻北粟” 的农耕文明画卷。五千多年的时候,大江大河哺育的诸多用考古学文化命名的人群都聚合出类同的古国形态,开始了“ 王权王国” 的ZZ社会文明模式。以公元前 2070 年为起点,生活在黄河中下游的夏商族群,以登封王城岗、新密新砦、禹州瓦店、偃师二里头、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安阳洹北商城以及殷墟等城邑为载体,强力推进王国ZZ的统领方式,形成了文字可契的青铜文明时代。公元前 1046 年,“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系统开启了塑造中华礼乐文明的伟大实践,从宝鸡大周原到长安丰镐二京再到东都洛阳,北京琉璃河、山东临淄、山西临汾、湖北随枣、河西走廊、川渝巴蜀,一直到长江下游、东北环渤海地区等地古遗址、古墓葬出土的文物,都打上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的烙印。公元前 770 年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大地上诸侯列国掀起了无数次变法变革图强浪潮,秦人一马当先,历甘陇、雍城、栎阳、咸阳等都邑迁徙,多次东扩南下,在公元前 221 年统一天下,形成了以郡县制为基础、“ 车同轨,书同文” 的中央集权统一道路。秦以后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以西安、洛阳、南京、开封、杭州、北京为都邑,开展了与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活动,谱写出浩荡丝路之歌,创造了盛唐气象,造极于赵宋之世的华夏民族之文化以及明清地域广阔、 多民族融合一体的文明格局。 抚凝文物、 细味经典, 正是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的变革和开放精神,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 5000 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 “ 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 5000 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同时,特别强调“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某种程度而言,文化自信就是历史自豪、历史自觉和历史自省,古代先民遗留下的一件件文物、一
第 1 页 共 3 页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处处遗存承载的就是中华民族物化的优秀传统文化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文化根基。我们回望历史,一定是立足当下、展望未来,考古工作者的担当不仅仅是做文物保护好、传承好的第一责任人,也是将其利用好、弘扬好、传播好的忠实实践者,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深刻把握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将文化传承发展寓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全面系统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此同时,必须深刻把握文物文化合作交流的国际性、开放性,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讲好中国文物故事、历史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服务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全球提升。
筑牢“ 根与魂” 厚植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要实施好“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 考古中国” 等重大项目,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这些重要论述,清晰指明了中国考古学的努力发展方向。
“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考古学科的研究一定要紧紧围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