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 年/6 月/15 日/第 003 版特别策划
深刻理解“ 第二个结合” 的文化内涵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道德与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 路向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 “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结合’ 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 结合’ 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 这些重要论述提出了如何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内涵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具有内在的融通性;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具有基于实践的统一性;“ 第二次结合” 在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同时,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性。简言之,“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深刻理解“ 第二个结合” 的文化内涵,既要把握“ 结合” 的文化基因,亦要领会“ 结合” 的文化品格,更要推进“ 结合” 的文化实践。
文化基因激发“ 结合” 内生活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融入了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因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能讲中国话、彰显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塑造了中国话语、诉说着中国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于中华儿女的内心,千百年来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追求、精神标识和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支配 14 亿多中国人言行的一种观念和力量,是中华民族心理特征、思想情感的综合反映的集合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不能在中国生根发芽,能不能助推中国向前发展,从深层次来说,是看它能不能和中国原有的优秀传统文化相适应、相融合、相互成就。换言之,一个来自欧洲的伟大思想,缘何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在万里之外的中国扎根,生长出 20 世纪和 21 世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创造呢?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我们X强调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批判地继承历史遗产,赓续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文化滋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种理性的、科学的思想与理念,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融相通,是思想旗帜和民族文化基因的相融相通,是先进的中国人的ZZ信仰和文化信仰的相融相通,两者相得益彰、互为影响、相互融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中不断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在 21 世纪展现出新的理论创新的文明光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而丰富的文化传统基因和深远的历史底蕴,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是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根基。我们X在带领全国人民奋斗的百余年历程中,正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人心和善” 的文化精神、“ 天人合一” 的文化境界、“ 和而不同”的文化思想、“ 天下大同” 的文化理想等文化基因相结合,确证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梦想。
文化品格打通“ 结合” 融合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的那样:“‘ 第二个结合’ 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 一百多年来,正是因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我
第 1 页 共 3 页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们X才能够在坚定历史信念的基础上把握历史主动,创造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相融相通的文化品格,中国共产X秉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立场、观点、方法,积极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课题。我们X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为X理论创新的根与魂,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课题书写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中华大地上。我们X既在理论创新中把握住了作为文化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实性与可能性,也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