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 年/7 月/4 日/第 008 版视点
“ 两个结合” 赋能思政课的时代价值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两个结合” 的地方实践推
动高端智库 张荣军 丁然
“ 两个结合” 是中国共产X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路径的科学论断,展现了中国共产X人将马克思主义融通古今的理论智慧。“ 两个结合” 蕴含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实践特质,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创新的实践路径。
“ 两个结合” 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以历史逻辑为视角,“ 两个结合” 是从现实的、当下的结合向深层的、持久的结合的演进。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X百年奋斗史中始终坚持的一条主线。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国共产X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和建设实际相结合。 以理论发展逻辑为视角,“ 两个结合” 是马克思主义根植中华文明沃土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以其始终保持的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品质与中国实际随事而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相融合,在保证其理论强大阐释力的同时汇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落地生根” 和“ 开花结果”。作为科学的思想理论,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文明进行“ 观察” 和“ 解剖”,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和营养,与中华文明的观念、价值和道德相互衔接,实现从“ 单向改造” 到“ 双向互动” 的转变,凝聚起广泛的思想共识,彰显了强大的理论力量。同时,中国共产X基于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科学处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并随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契合性的展开先后提出“ 第一个结合” 和“ 第二个结合”,充分彰显出对唯物史观的遵循。中国共产X以唯物辩证法的逻辑方式,先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普遍性、特殊性、历史性、现实性进行理论实践,以其丰富的辩证思维和唯物史观立场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 两个结合” 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夯实有力的理论支撑。首先,“ 两个结合” 为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性提供方法指导。“ 两个结合” 是中国共产X人考察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真理性、中国具体实际的发展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性的科学方法论。因此,“ 两个结合” 是科学的方法论,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方法论支撑。其次,“ 两个结合” 为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性提供思想支撑。具体来看,“ 两个结合” 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圭臬。从物质论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