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 年/7 月/11 日/第 003 版社会学
推动新兴青年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秦广强 林芸媛
X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2023 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 要把促进青年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近年来,以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为代表的新产业、新平台、新模式不断涌现,活跃在互联网、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生活服务等领域的新兴青年群体大量涌现并显示出迅猛发展的势头。这是一批在工作、就业形态及社会生活价值观领域均与传统形式不同的青年群体,他们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及引领创业创新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灵活就业和新兴领域正在成为吸纳青年群体就业的“ 蓄水池”,但与此同时,新兴领域的就业形势、就业质量也面临一些挑战,尤其是在就业与收入稳定、劳动权益保障、制度认可、发展晋升、知识产权保护等现实利益及发展权益上存在痛点难点问题,这对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新兴青年群体的就业状况既呈现出整体一致性特征,也具有明显的内部差异,对于新兴劳动力市场的资源与机会分配问题,也亟须纳入有关社会分层视角的审视。由此,我们结合一项北京团市委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联合组织开展的北京市新兴青年群体状况调查”,从客观与主观的双重维度把握当前新兴青年群体的就业质量状况,并就该群体就业状况的特殊性及内部异质性等议题进行重点分析,据此提出推动新兴青年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几点建议。
新兴青年群体分化的就业市场状况及特定需求
围绕当前新兴青年群体的就业质量、内部分化、特殊难题与诉求等方面进行的分析,可概括
为以下几点。
第一,从客观维度看,新兴青年群体就业质量状况欠佳,但他们的主观满意度较高且兴趣驱动职业选择的倾向突出。调查数据显示,受访新兴青年日均工作时长为 8.9 小时,高于法定 8 小时;近两成(18.4%)新兴青年没有签订任何劳动合同或者仅签订经济合同,近三年换过工作的比例占到了四成 44.5%)以上,表示 6 个月内可能失业的比例为 29.4%,表示近半年工作压力大的比例高达 65.4%,整体来看就业质量状况不容乐观。从主观维度看,他们的就业质量评价明显较高,对当前这份工作表示满意的比例为 71.8%,有近七成受访者表示自己之所以选择这项工作是基于兴趣爱好,而选择“ 只是为了谋生” 的比例仅为一成。可见,当代青年的职业价值观已有很大转变,兴趣驱动选择的倾向较为突出,尽管客观就业状况欠佳,但他们更善于在工作中取悦自我,乐于为自己的热爱而努力付出。
第二,新兴青年就业市场存在一条明显的分割线,“ 初级” 和“ 次级” 市场的就业质量差异显著。“ 初级” 劳动力市场以网络文化青年、独立文艺青年、创业青年、生活服务新业态青年为代表,“ 次级” 劳动力市场以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骑手、闪送小哥为典型群体的平台经济从业青年为代表。前者是新兴行业中的优质就业资源,无论是就业稳定性、经济报酬、工作保障性等就业质量客观维度,还是工作满意度、职业声望评价及就业前景评价等主观维度,均明显优于平台经济从业青年。比如,平台经济从业青年日均工作时间达 9.9 小时,明显高于新兴青年整体均值 8.9 小时;与工作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仅为 55.9%,远低于新兴青年整体的 73.6%;购买了“ 五险一金” 的比例仅为 40.9%,远低于新兴青年整体的 63.1%。主观维度上,平台经济从业青年对目前工作表示满意的比例为 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