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山西市场导报/2023 年/7 月/27 日/第 D01 版理论探索
浅析近代中国传统文化转型中的困境与发展方向
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怡萱
摘要:鸦片战争后,接踵而至的内忧外患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民族与社会危机,这迫使中国传统文化开启了向近代的转型之路。近代文化转型的主要困境就在于封建势力抑制了其内生动力的生长以及体用之争下中国文化转型的方向不明晰。但从总体上看,近代中国文化的转型之路体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与中国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使中国文化逐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循序渐进过程中逐步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型。
关键词:传统文化;转型困境;路径探索;发展实践
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之路,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从费正清提出的“ 冲击——反应” 模式视角分析,由于外国的侵略,中国被迫对其做出反映,开启了文化转型之路。但同时,自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内部同样存在着转型的需要。
从鸦片战争开始,一些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探索救亡图存之路,从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到维新变法运动学习西方制度体系。再到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后,先进知识分子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最终,在中国共产X的领导下,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推动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化转型。我们要合理借鉴近代中国传统文化转型中的经验,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一、近代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的必然性
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困境,首先要回答近代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要转型
这一问题,即何种原因导致了中国近代传统文化需要走向一条转型的道路。
首先是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近代以来,随着近代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迫不及待的要扩大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同时打破的还有中国传统的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文化模式。将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带入中国,让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大开眼界,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第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内在需要。当西方国家加速迈入工业化进程时,中国传统文化还停留在自然经济,这种经济形态下形成了中国人保守、不求进取的文化心态。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将中国的文化模式概括为“ 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他认为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是一种意欲自为调和的状态,即通过自我调整和平衡来达到和谐与稳定。随着国门的打开,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动的“ 现代化”,如何变革、塑造自身历史,发展独特的民族文化,直接关乎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存亡。新经济因素的成长使传统文化不再适应社会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内在性发展的需求。
综上,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冲击,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内在需求,使得近代中国传
统文化需要探索新的发展道路,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的转型之路。
二、近代中国传统文化转型中面临的困境
前文已经述及,在外部的侵略之下,中国被迫开始了文化的转型之路。
一方面,中国开始回应时代的变革与发展的声音,审慎地学习西方文化。以地主阶级洋务派为代表,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绵延了千年的封建制度根深蒂固,以倭仁为代表的顽固派坚决阻挠,认为应当用传统儒家文化去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反对学习西方文化以推动传统文化的转型。在维新变法中,顽固派与维新派开展了关于变法等的论战,但最后皆因顽固派守旧派的势力太过强大而失败,文化转型的阻力过大,致使文化转型陷入内生动力不足的困境。
第 1 页 共 3 页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另一方面,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各式各样的文化思想涌入中国,像民主、自由、个人主义等思想的传入,动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究竟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土壤,接受西方先进文化的种子,还是以西方文化为主体,摒弃传统文化的弊病,围绕这些问题,各阶级产生了争论,其主要分歧点还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即在“ 体” 和“ 用” 的关系上如何进行平衡,这也使中国近代文化转型陷入到“ 体用之争” 的困境。
三、近代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的三种路径
立足于不同阶级立场,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呈现出三种路径。
第一种是“ 中体西用” 观为指导的近代文化转型之路。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提出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偶尔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将“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作为洋务派处理中西文化的基本模式。但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体西用显现出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于是维新派兴起。其也以进化论作为ZZ改良的理论基础,要求全面学习“ 体用兼备” 的西学,在中国实行变法改革。总体上看,洋务派和维新派所倡导的都是通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合理借鉴西方文化来推动文化的转型发展。
第二种是全盘西化的近代传统文化转型之路。从新文化运动到 20 世纪 30 年代,以陈独秀、陈序经为代表的文化激进主义者,主张全盘西化,主张彻底打破中国传统文化的至尊地位,全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