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 年/7 月/28 日/第 008 版成果推介
运用民族“ 非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 高文涛 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硕士研究生 张力山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 非遗”)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技能、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等。民族“ 非遗” 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和民族智慧的结晶,是联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民族“ 非遗” 承载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忆和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情感,蕴含丰富的民族团结元素,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和宝贵资源。
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 非遗” 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指出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新时代新征程,要大力宣传推广“ 非遗” 文化,抓好民族非遗” 的挖掘、保护、利用,推动民族“ 非遗”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 非遗” 文化与时代结合起来,运用民族“ 非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深入挖掘民族“ 非遗” 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非遗” 在文化内涵、艺术形式和价值取向上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蕴。我国诸多“ 非遗” 项目,多以民族名称进行项目命名或以民族为主体进行申报,我国已公布的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610 个子项目,其中冠以“ 民族”“ 族” 限定语的有 617 项,少数民族类项目约占项目总数的 48%。我国各民族族源神话多讲述多个民族由“ 一母所生” 或“ 同出一源”。如在华南地区,壮、侗、苗、瑶、畲、毛南等民族中广泛流传着盘古创世的神话,都把盘古视为本民族的创世神,承载着各民族同源共生的历史记忆。各民族民间文学有诸多共有的表现形式,如“ 天鹅处女” 型、“ 两兄弟” 型、“ 动物报恩”型等情节类型以及“ 三段式” 叙事手法在各民族民间故事中的普遍运用,反映了各民族文化层面上频繁的交流互动。民族非遗” 特别是民间文学集中体现了各民族崇尚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等共同价值观,在各民族之间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编织起民族精神凝聚的纽带,有力地增强了各族人民的相互认同,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坚实基础。要深入挖掘民族“ 非遗” 的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价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载体和资源。
加快推进民族团结主题民族“ 非遗” 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2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