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 年/8 月/3 日/第 005 版教育学
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时代意蕴
周川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刘长伟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高等教育现代化问题一直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恒提恒新的宏大主题,众多学者从历史、理论、政策和规划等各个角度,对这个宏大主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设想、新对策,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对于认识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取向、国际惯例和国别经验奠定了基础。
X的二十大报告高瞻远瞩地提出了“ 中国式现代化” 的时代命题,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五大基本特征,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大特征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特征,为探索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以及高等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根本性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指南,也为我们谋划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指明了思路和方法。因此,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道路上的一个新起点,也是谋划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的一个新起点。在这个新的起点上,探索和谋划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战略,需要以“ 中国式现代化” 为理论指导,在“ 中国式现代化” 的总方略下,针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及其现实问题,以更高远的站位、更宽广的视野、更系统的观点,以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为原则进行研究和探索。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及其发展战略的新起点具有如下时代意蕴。
第一,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是数量增长和质量提升相统一的现代化。据《2021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高等教育的“ 在学总规模” 2021 年已经达到 4430 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 57.8%,规模已居世界第一。这既可以看作是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巨大成就、一个重要指标,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挑战。因为数量规模在短短二十多年内的超常规、跨越式、 “ 激进式” 增长,势必形成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某种威胁,从而产生有关质量的种种隐患。因此,在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新起点上, 需要更加注重质量的提升和内涵的发展, 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术成果的质量和社会服务的质量;特别是要“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没有数量的质量,固然没有多大的意义,但是缺少质量保障的数量增长,同样也会带来很多副作用,这些副作用不仅会影响到高等教育自身,甚至也会影响到社会的协调性。
第二,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是赓续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传统、继往开来的现代化。中国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近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始于 19 世纪中后叶,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先驱者们本着“ 中体西用” 的宗旨,进行高等教育近代化的艰难探索,也曾提出“ 大学教育现代化” 之类的命题,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那些探索都难以实现。新中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