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科学导报/2023 年/8 月/4 日/第 B04 版理论学术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三重逻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黄家玲
摘要: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作为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当代传承和发展,劳动教育在新时代具有深刻的逻辑内涵。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理论逻辑是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重要内容;实践逻辑是劳动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价值逻辑是劳动教育具有独特的综合育人功能。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劳动教育
2022 年 4 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其中将劳动课设置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独立课程。新时代关于劳动教育的制度和体系的构建,蕴含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理解并把握这三层逻辑,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理论逻辑: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虽未就劳动教育这一概念作过明确的论述,但他的劳动观却多处体现着劳动教育这一思想,劳动教育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劳动概念的界定,并非是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 他是从哲学和ZZ经济学这两个方面进行的研究。 其中, 黑格尔和亚当· 斯密关于劳动的论述在思想史上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黑格尔和亚当· 斯密仅仅是从哲学的角度来考察劳动的概念,他们并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工人劳动异化的悲惨境遇,从而使劳动概念具有片面性和时代的局限性。而马克思则是立足于唯物史观,从现实的人出发来理解劳动的本质,同时对劳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科学的劳动观。
教育是在劳动中产生的,教育离不开劳动,也离不开劳动中的人、一定的社会关系。从劳动与人的关系来看,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指出人的活动是一种自由的并且是自觉的活动,而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实际上就是劳动。劳动又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人有思维,有理性,可以依据目的和意志来体现人的主体性思想。教育也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性活动,教育的最初萌芽状态就是人们将在生产劳动中积累下来的经验传授给经验较少的人,通过这种方式掌握一项生存技能。但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简单的劳动形式已经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认为工厂制度萌发了未来教育的幼芽,而未来教育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就是将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1]。工人通过接受教育可以改变自身对其他生产技术一无所知的状态,进而在生产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劳动能力和劳动价值,完成一定的劳动。由此可见,教育不仅是从劳动中产生,而且在劳动中逐步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即劳动。
二、实践逻辑:劳动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
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更多的内容和意义。其中把劳动教育与国家建设、社
会发展、个人成长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
(一)国家层面:劳动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劳动者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离不开的人才。首先,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时代所需的新型劳动人才。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传统的劳动形式面临转换和升级的挑战。新时代的劳动者要树立劳动创新观,不断提升劳动技能、创新劳动形式、发展劳动理论,用创造性的劳动和思维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其次,劳动教育是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第 1 页 共 3 页
的重要条件。劳动既创造了物质文明,也创造了精神文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方面的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目标,所培养的劳动者掌握了相应的劳动技能和高尚的劳动精神,能够有序地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去。最后,劳动教育具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作用。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过去我们X靠艰苦奋斗不断成就伟业,现在我们仍然需要继续发扬这种精神。没有艰苦奋斗便没有社会主义。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艰苦奋斗过程。
(二)社会层面:劳动教育是培养正确劳动价值观的现实需要
“ 劳动价值观” 是人们对于劳动价值的主观认识[2]。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成为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这必然就要求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与社会发展同向而行。首先,劳动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随着全球化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