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光明日报/2023 年/8 月/7 日/第 008 版教科新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书写“ 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的时代故事
本报记者 颜维琦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东院正门,有一座青灰色的泰山石石刻,是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离校时
最受欢迎的打卡新地标。石刻上,“ 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八个字苍劲有力,诠释着上海交通大
学医学院的办学使命。它是由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今年
99 岁高龄的王振义院士亲笔书写。
朴素的八个字,浓缩着一代代师生的人生篇章,也是交医人的“ 精神铠甲”。今年以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坚持主题教育与统筹谋划发展战略相结合,将“ 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的办学使命更加深刻地融入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校园与附属医院扎下理论之根,结出信仰之果。
“ 行走的思政课” 坚定理想信念
从“ 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的石刻出发,途经邹韬奋纪念馆、周公馆、马恩雕像广场、渔阳里、又新印刷所等红色地标,以及承载“ 上药-交医创新成果” 孵化平台的上海医药大厦,抵达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这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黄浦区X委宣传部和中共一大纪念馆共同打造的“ 行走的思政课”。
余[~符号~],中国免疫学奠基人,撰写第一本医学微生物学专著《病原学》,编写第一本医学微生物学教材《医学微生物及卫生细菌学》 ,研发我国第一支抗伤寒血清,研制我国第一个麻疹疫苗,在我国第一次用噬菌体对抗超级细菌——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创立我国第一个免疫学研究机构——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建立我国免疫学领域第一个 WHO 合作中心⋯⋯
王振义,内科血液学专家,被称为“ 癌症诱导分化之父”。年仅 29 岁就奔赴战场荣立二等功,
20 世纪 80 年代,他带领团队找到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的治疗方法,让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可以被治好的白血病。他却放弃申请专利,他说: “ 唯一的愿望就是能够有更多的病人得救。”
以国家需求为己任,把科研成果写在人民群众健康篇章上,前辈的红色故事与医学故事的交融,是城市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让医学生们从身边的人和事中感悟“ 真理的味道”,更加坚定从医的理想信念。
“ 行走的思政课” 推出以来备受欢迎。“ 让学生们用脚步去丈量,去印证,去感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作为距离中国共产X诞生地最近的高校,不仅是空间上的‘ 近’ ,更是中国共产X人的初心使命,与一代代医学青年的责任担当,紧密相连、同频共振。 ” 上海交大X委副书记、交大医学院X委书记江帆说。
青春在脚踏实地的奉献中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