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 年/8 月/11 日/第 001 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 道” 和“ 理”
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向玉乔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它蕴含深刻的“ 道” 和“ 理”,并充分体现了两者的辩证统一。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该悟通、弄懂其中的“ 道” 和“ 理” 及其辩证统一的逻辑机理、内涵要义。
引人悟“ 道”
“ 道” 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基本概念,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个哲学流派共同使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 道” 是指隐藏于世界万物背后而又对万事万物发挥着支配作用的客观规律。“ 道” 具有客观性、必然性和普遍性,兼有不容忽视的抽象性。不过,中国哲学家喜欢用“ 天之道”“ 人之道”“ 君子之道”“ 圣王之道” 等理念来表达“ 道” 的具体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深谙包括中国传统哲学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复强调求道、悟道、知道的重要性。 2016 年,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X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指出:“ 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 道’ 。不要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要把‘ 道’ 贯穿于故事之中,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 道’ ,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 道’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内含“ 道” 的思想体系。作为一个由一系列新概念、新论断、新观点构成的话语体系,它实质上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自然发展规律、历史发展规律、文明发展规律和世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或者说,它实质上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 道” 的正确认识、深刻把握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历史观、文明观和世界观。蕴含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中的“ 道”,至少有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是自然之道。自然之道就是自然规律。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是孕育人类的母亲,其演化、发展遵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恩格斯说: “ 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 无论进化到何种水平、发展到何种程度,人类始终是自然之子,我们的生命始终对自然界有着天然的严重依赖性,我们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习近平总书记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高度来认识、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 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坚守自然之道,坚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将人与自然视为生命共同体,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价值目标,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维度。
二是历史之道。历史之道就是历史发展规律。根据历史唯物论,历史是人类不断进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过程, 它总是遵循客观历史规律; 物质利益需求是推动人类创造历史的直接动力,但精神追求在人类创造历史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根据历史之道来审视和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即从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共产X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与社会主义发展史复杂交织的历史格局中来思考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例如,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 得民心者得天下” 的历史之道。他指出,民心是最大的ZZ,“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中国式发展道路,因而也是具有光明前景的中国式发展道路。正是基于这样的
第 1 页 共 5 页

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号召中国共产X、中国人民、中华民族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是文明之道。文明之道就是文明演进规律。人类文明演进主要遵循两个规律,一是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二是文明互鉴的规律。中华文明的历史演进也遵循这两个规律。一方面,它表现为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标识和精深厚重的文化精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X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又在奋力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既证明了中华民族具有强大文明创造能力的事实,也证明了中华文明不断演进、发展的事实。另一方面,中华文明也表现为一种能够交流互鉴的开放性文明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 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 伊儒会通’ ,到近代以来的‘ 西学东渐’ 、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站在人类文明演进规律的高度来审视和思考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对外传播和交流互鉴。
四是世界之道。世界之道就是世界发展规律。世界是由众多国家和民族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彼此的命运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一个国家能不能富强,一个民族能不能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能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世界发展规律的高度来看待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现实地位、世界各国的关系、国际新秩序的建构、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国际正义的维护等问题。正是基于这样一种世界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该方案建立在对世界发展历史、世界发展现状和世界发展大势的理性分析和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得到了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认同。
自然之道、历史之道、文明之道、世界之道等蕴含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以“ 道” 为引领的思想体系,也是一个引人向“ 道”、引人悟“ 道”、引人入“ 道” 的思想体系。
以“ 理” 服人
人们将自己对“ 道” 的认识、理解和把握表达出来,这就导致了“ 理” 的产生。“ 理” 是人们借助语言对“ 道” 进行表达或叙述的产物,具体表现为话语的条理性、逻辑性等。更进一步说,“ 理” 就是通过合乎逻辑、具有条理的话语表达出来的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理论体系,而且表达的条理和逻辑是清晰的。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它在思想上所达到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我们可以将其概括如下。
第一,坚持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精神独立性是事关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拥有精神独立性,或者说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就是拥有独立自主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拥有精神独立性,才能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洪流中屹立不倒、砥砺前行。精神独立性是构建中国ZZ大厦、中国思想大厦、中国经济大厦、中国文化大厦和中国制度大厦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 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ZZ、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 ” 中华民族应该坚持自己在中华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正确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而不是不加区分、盲目地成为西方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的应声虫,始终保持自己的精神独立性。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
第二,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共
产X要行稳致远,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中国人民要自立、自强,中国要实现“ 强起来” 的
第 2 页 共 5 页

发展目标,既应该具有聚焦于X情、民情和国情的国内视角,也应该具有聚焦于人类历史演进、世界发展格局、全球文明发展状况的国际视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现实立足点。
第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为它是“ X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和主线。
第四,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自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