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 年/8 月/11 日/第 008 版成果推介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郑州商学院中原商学研究中心副教授、中南大学博士研究生 王忠田
作为实践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劳动教育正逐步得到各高校的重视。对高校而言,劳动教育的实施应先明确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导向,在创新意识的驱动下探索劳动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实践转向,提升劳动教育的水平,进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转向。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更多地局限于校园内,劳动教育理论研究虽有一定推进,但劳动教育的育人实践较为滞后,传统意义下的劳动教育模式显现出某些弊端。所以,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应探寻新的实践模式,有机融合时代背景、社会需求及自身育人实际,既强调对大学生正确劳动观念和工匠精神的培育,又以创新变革为主要方向,通过育人模式的优化调整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劳动技能,同时关注劳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深度融合,深化家、校、社之间协作,在多方主体协同联动和积极主动的实践中朝着更完善的教育目标前进。
具体来说,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要做到三个重视:第一,坚持以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重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必要的工匠精神;第二,坚持以提升学生主体的综合素质为目标,重视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技能锻炼的有机融合;第三,坚持以全面优化教育模式、高质量完成教育目标为动力,重视五类教育的创新融合,重视多方教育主体的充分互动和密切协作。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 明确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应有的实践转向,能为劳动教育提供有效的方向指导和系统化的创新依据。基于此,高校应以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度融入协同育人的理念,辅以信息技术,创新劳动教育实践路径。
强化协同育人,重视“ 五育融合” 发展。要实现劳动教育的新转向,教育理念的变革必不可少。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强化协同育人理念,重视劳动教育与各类教育的融合发展,不仅契合了“ 五育融合” 的要求,也能促进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一方面,高校应在思想观念层面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与各类教育的融合。 这就要求高校以新时代背景为依据,结合X和国家教育部门对劳动教育的政策指导和系统要求,以“ 五育融合” 为导向,守正创新,强化协同育人理念。劳动教育的管理者和负责人更需以国家政策为指向,在自觉创新的驱动下,分析当前劳动教育面临的社会局势和时代背景,从宏观层面将协同育人理念融入劳动教育中。另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