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 年/8 月/24 日/第 001 版
中华文明根深叶茂 汉字润泽源远流长
国家语委科研机构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
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郑州大学负责人 李运富
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并与文明演进相伴相生。探索中华文明的历史起源、发展脉络与基本走向, 最有效的考察角度之一是汉字。 如果把中华文明比作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那汉字就是润泽大树成长的土壤和源泉。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且仍在使用的自源性文字符号系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所在、根脉所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汉字对于文明探源、文化传承和民族维系的重要作用,认为“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 3000 多年, 3000 多年来, 汉字结构没有变, 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 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这些重要论述将汉字研究的意义提升到中华文明探源和中华民族存续的高度,既是对汉字的文化属性、哲学内涵、历史价值的准确把握,亦是对汉字与中华文明、中华民族辩证关系的深刻揭示,把中华文明历史的研究引向了深入,具有极高的思想意义和时代价值。
汉字滋养下的中华文明,在几千年历史的风云变幻中傲然挺立、枝繁叶茂、生生不息,赓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汉字是中华文明诞生的见证者、中华文明繁荣的记载者和中华文明演进的参与者。 从汉字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历史内蕴, 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时代赋予语言文字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
远古表意符号见证中华文明诞生
传承发展中华文明需要探寻中华文明的源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研究中华文明、中
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
涉及殷商文化以前的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方兴未艾。 1996 年,“ 夏商周断代工程” 作为国家 “ 九五” 科技攻关重点项目正式启动,2000 年结项。该项目提交了重要成果《夏商周年表》。该年表把公元前 2070 年作为夏代的起始年,公元前 1600 年作为商代的起始年,公元前 1046 年作为周代的起始年。从夏代开始,到中国有明确纪年的“ 共和元年” 公元前 841 年),其间共 1200 余年的历史从此有了年代框架,经进一步精确化后,继续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发展就有了基本依据,中华 5000 多年文明史起承转合的脉络便更加清晰。2001 年开始,分四个阶段,由国家文物局和科技部牵头,又实施了“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 重大项目,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该工程明确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的过程,实证了中华 5000 多年文明史。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该工程认为,大约距今 5800 年前的黄河、长江中下游及西辽河等区域就已经出现文明迹象;距今 5300 年前以后,中华各地区都陆续进入文明阶段,出现“ 满天星斗” 的散点局面;而在距今 3800 年前左右,中原地区形成了更加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强势影响四方民族,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和引领者,从而出现“ 众星拱月” 的仰中态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但仍然任重而道远,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为进一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除了依据甲骨文之前的考古遗址和文化遗址外,还可以从符号层面进行,可以将远古时期散见于全国各地的表意符号同殷墟甲骨文之间建立起脉络关系。
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有很多种,文字是重要标志之一。创造了文字的民族一定是进入了文明时代的。中华文明起源于何时,虽然还有许多其他标准可以采用,但通过考察文字的起源来探寻文明的起源,应该是较为有效和较易得到公认的。文字的发明与使用可以证明人类社会进入了文明阶段,汉字的出现也是中华文明诞生的见证,所以对于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研究,汉字不应缺
第 1 页 共 5 页
席。汉字映照了造字时代的历史背景,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基因,研究汉字起源是探求中华文明源头及早期形态的重要途径。迄今为止,大家公认的年代最早的汉字是距今 3300 多年的殷墟甲骨文。甲骨文已自成系统,相当成熟,足以说明殷商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成熟阶段。但文字与文明的成熟不是短时间突然发生的,在此之前应该还有更早的文字形式和文明样态存在,认识中华文明的真正源头还需要再向上追溯。
当然,要确定文字的起源,首先应该对“ 文字” 作出明确定义。有人认为“ 必须记录成句的语言才算文字”,其实起源阶段的文字单个单个出现,是否记录了语言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有明确音义的语言记录符号到甲骨文才敢确认,但文明起源肯定不会晚到殷商时代。所以我们主张“ 不受时空限制并重复出现的表意符号就是文字”,基于这样的认识,文字的起源就可能大大提前,可以证实的中华文明起源也会大大提前。中华远古的表意符号没有明确的音义,不符合现代文字定义,但它们不受时空限制而反复出现,肯定具有表意作用,应该与文字起源和文明起源相关。殷墟甲骨文之前的“ 表意符号” 有很多,它们是中华文明早期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中华文明诞生发展的见证者,应该成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远古表意符号为中华文明的诞生带来第一缕曙光。这种表意符号可以追溯到距今 8000 多年的河南舞阳贾湖文化、甘肃秦安大地湾文化和宁夏中卫大麦地文化。河南的贾湖遗址是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的典型代表, 出土的遗物中发现 16 例契刻符号, 其中有形体近似甲骨文的 “ 目” “ 日”等字,应该带有早期文字的性质。差不多同时期的甘肃大地湾文化,出土的彩陶钵上绘制有红色独体符号“ ↑ ”“ +” 等 10 余种,是仰韶文化半坡刻划符号的前身。正如郭沫若认为,彩陶上的那些刻划符号,可以肯定地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是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还有宁夏大麦地的神秘岩画,展现了史前人类繁衍生息的历史遗迹,其中包含不少象形与抽象符号,是描绘先民生产生活状况的语义载体。这些表意符号是否有记录语言的功能尚无定论,但至少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古文字的发展源流提供了重要线索。中国的城市建设也可以追溯到距今 8000 多年的彭头山文化,其中已经出现陶器、稻种和聚居城邑。如果承认这些表意符号是中国汉字的源头,那么说“ 中华文明在 8000 年前就已产生” 也便有了一定依据。
中华文明的起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远古时期具有表意功能的刻划符号孕育了文字雏形,为成熟文字系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些表意符号若能同后世的各类符号直至商代甲骨文建立起发展脉络,便能够使更久远的中华文明历史得以证明。
汉字体用承载中华文明繁荣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汉字作为世界文明大背景下独具特色的文字符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为塑造和守护中华文明的独特性、连续性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汉字所记载的浩如烟海的古典文献内容,还是汉字形义本身所彰显的理据背景,汉字的文化因素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每个人的精神血脉,构筑起坚实的文化根基。中华文明因为汉字的滋养而枝繁叶茂、生机勃勃。这可以从汉字构形蕴含文明、汉字职用传承文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是汉字构形蕴含文明。与世界上其他文字符号不同,汉字本身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闪耀着中华文明的智慧之光。汉字具有独特的表意性,特别是在古文字阶段,汉字的形体构造与所记录的事物之间具有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无论是“ 画成其物、随体诘屈” 地描摹出原生形体,还是根据已有汉字孳乳新形体, 都深刻地烙印了造字时代的社会特质、 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智慧与审美旨趣。汉字的创制往往来源于先民对周围世界切实生动的感受,浸透着物质情趣和精神风貌,是祖先在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人生观、审美观的重要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汉字是文明诞生和演进的外在表现,是观察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重要窗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纵观文明发
第 2 页 共 5 页
展史,汉字是最有资格称为“ 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 的。汉字具有对中华文明的承载力、对先进文化的创造力和对全世界华人的凝聚力,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归宿和精神家园,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和文化纽带。陈寅恪曾说,“ 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对汉字形体结构进行理据分析,借助汉字形义关系,阐释传统文化事项,揭示先民复杂的心智劳动、行为方式、认知思维和文化心理,是再现文化创造、文明发展历史过程的重要途径,对认识和研究中华文明的早期样态和历史文化风貌具有极大参考价值。
中国人崇尚不偏不倚的中庸和谐之道,这种审美观念和文化心理反映在汉字形体上就表现为构形的对称平衡。有的汉字形体本身就是对称的,如“ 大”“ 天”“ 田”“ 目”“ 中”“ 平”“ 全”“ 古”等。 有的虽不对称, 但通过形体变异或尺寸变化则能达到整体的平衡稳定。 比如, 在合体字中 “ 阜” “ 邑” 变为“ 阝”、“ 艸” 变为“ 艹”、“ 手” 变为“ 扌”,在“ 巍” 和“ 峨” 中“ 山” 字变得宽扁和瘦长,在同体会意字“ 多”“ 林” 中先写的部件“ 夕”“ 木” 会较小等,都是因整体和谐而牺牲了部分个性特征。有时,甚至会不惜牺牲构字的理据,也要变形以保证汉字各部分的平衡。比如,“ 贼” 字的构形理据本是“ 从戈则声”,为了左右对称,就把“ 则” 的“ 刂” 旁变为短横一撇搁在“ 戈” 字左下,整个字看起来像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