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 年/8 月/25 日/第 005 版思政课
在“ 大思政课” 中厚植家国情怀
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董天美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9 年 3 月 18 日学校思想ZZ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着眼于办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针对思政课教师的素养问题,提出了“ 六要”,即“ 广大思想ZZ理论课教师,ZZ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其中,“ 情怀要深” 就是指“ 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的情怀最能打动人,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并且特别强调“ 思政课教师要有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X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这是对于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明确要求,而将家国情怀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学生同样是“ 大思政课” 的建设使命和培育目标。
“ 两个大局”:厚植家国情怀的发生场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时代虽各有不同,但青春一脉相承。马克思曾深刻指出: “ 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 ”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百废待兴,正是以钱学森、李四光、华罗庚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海外留学人员冲破重重阻力,回国投身建设,才有了共和国科学技术的奠基和开拓。在我国 23 位“ 两弹一星” 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就有 19 位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从国外归来的,他们用实际行动表达出“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的“ 两弹一星” 精神,饱含“ 热爱祖国,忠于祖国” 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大思政课’ 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 当前形势下,最大的现实就是中国正处于“ 两个大局” 的交汇期。深刻把握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成为高校育人必须牢牢把握的时代坐标,这就为高校培育素质高、视野广、情怀深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思政课” 建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X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X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凸显了教育、科技、人才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作用。
家国情怀,是人才的根与魂。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大思政课” 的建设目标就是在全员、全程、全方位立德树人的整体格局中立足“ 两个大局”,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和国家需要紧密相连。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曾讲到,“ 中国科学家精神的灵魂就是家国情怀,就是为国家、为民族的振兴来贡献自己的一切,‘ 两弹一星’ 元勋们是这样的,我觉得后辈科研人也应该继承和发扬这样的精神”。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周琪院士在 2023 年毕业典礼上为毕业生寄语,“ 希望我们国科大的毕业生,能以老一辈优秀科学家为榜样,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寻找自己的主攻方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永远不要再让‘ 卡脖子’ 的那双无形之手遏制我们的发展,永远不要让核心技术的壁垒成为我们强国道路上难以逾越的鸿沟”。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处,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涵养深厚家国情怀是其中一以贯之的主题,更是人才培养各环节中必须始终坚守的使命。
“ 两个结合”:厚植家国情怀的精神给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 “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