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人民政协报/2023 年/8 月/30 日/第 009 版教育在线周刊
教育需要多点长期主义
——访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X委书记王成斌
本报记者 贺春兰
要让教师静下心来搞教学,让科技人员静下心来搞科研。现在各种各样的评审、考核、活动太多,把大家都绑在一个快速旋转的战车上。各高校忙着去争抢新计划、新项目,看似很热闹,但推进、落实的精力就不够了。
——王成斌
为推动全X全社会和各级政协委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并在实践中积极贯彻执行,本刊特别推出了“ 教育强国建设委员说” 栏目,该栏目邀请各级政协委员特别是全国政协委员发挥委员优势,结合自己的亲历性实践,联系界别群众的关切,从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切入,与本刊记者和读者一起共话教育强国建设。栏目开设以来,委员们参与踊跃。
本期特邀对话嘉宾: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X委书记王成斌。
关于“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据报道,不久前,生物学家颜宁在微博上表达了对优秀高校毕业生的失望。据说,在近期的一次博士生推免面试上,颜宁提了一个开放性问题,然而在场同学无一人回答令她满意。她的问题是, “ 假设十年后,你已经成为一位能独立带领实验室的博导,你最想探索的科学问题是什么?换句话说,这辈子有什么科学问题或者技术难题,能解答或突破就觉得今生无憾了?” 这些同学的课业成绩都很优秀,有的人发表过不止一篇论文,为什么却没有dream bi&aim hih?(梦想远大,目标高远。编者注)颜宁在微博中发问。
颜宁的失望能否反映当前我国学生的一些现状?
王成斌: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是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颜宁教授的失望,与我们以考试为主要手段的选拔制度密切相关。几十年来,为了保证公平,我们不得不通过严格的竞争性考试选拔人才,学生也只能“ 分分计较”。随着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化和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各类考试规模越来越大,考试分数越来越刚性,造成一些学生“ 死读书、读死书” 和“ 会考试、只会考试”。应试文化也逐渐弥漫到了大学校园,各种考研、考证、考公务员的补习广告贴满了广告栏。在这种环境下,创新能力培养所必需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获取考试分数的动力和压力消解殆尽。
这些年,中考、高考、研考等招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但公平性一直高于科学性。为了分数,不少学校和培训机构执着于教学生如何正确地回答问题、如何按标准答案回答问题,而不是提出问题、设计问题。
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话提到我们要培养创新拔尖人才,为实现我国科技从跟跑、并跑到引领的目标,基于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您认为,当前国家层面需要做什么?
王成斌:我们要在三个方面深化改革:
首先,积极探索统一考试之外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机制。像抓竞技运动、培育世界冠军那样制订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路径。这些路径和政策,还将对中小学推进多样化办学和培养创新人才起到引导促进作用。
第 1 页 共 4 页

其次,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现在,社会上诟病教育说得最多的就是创新思维培养不够,乃至从基础教育就存在这样的问题。一个人,小时候知识少、能力小,但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年长了,学历高了,经历多了,有知识和能力了,框框也多了,反而缺了好奇心和想象力。高校特别是“ 双一流” 高校,要通过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考试改革,鼓励学生“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科学求证精神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知识、能力增长的同时,继续保持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再次,改革高度项目化的遴选、考核、投入机制。这些“ 指挥棒” 助长了高校及师生的急功近利行为。拔尖创新人才尤其是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更需要禀赋和兴趣、需要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理想的追求作为支撑。虽然这只是少部分人的事,但这种追求很容易被功利性的浪潮所淹没。应当实施长周期管理、稳定的经费投入和配套政策,尽最大可能让教师能静下心来专心治学,心无旁骛地从事教学科研和教书育人工作。
关于“ 就学就业观”
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当前遭遇大学生就业难。有专家指出,不仅仅政府系统要关爱,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学生自己也要在观念上有所改变。对此,您怎么看?
王成斌:确实,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越来越成为一种基础性的教育,要特别注重夯实、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价值观塑造和健康人格的养成,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或继续深造打好基础,让学生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从实际情况看,高校不少学生毕业几年、十几年后并没有从事自己所学的专业,这固然与社会需求和个人机遇等因素有关,也与高校是否提供了宽口径的教育密切相关。有时学校里的一门选修课、一次讲座甚至某个教师的一句话都会影响一个人的人生选择和成长。
值得一提的是,工作、职业和事业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在我看来,年轻人首先得有一份工作(获得一份收入) ,干了一段时间、有了专业能力和资格,便可谓拥有了一个职业岗位,而有了价值实现感才是一项事业。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比较突出。即使不能完全做到专业对口,我们也不妨先找一个工作干起来。任何工作都是一种经历和磨炼,对今后的成长都是有益的。与此同时,继续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抓紧继续学习,寻求新的机遇,实现人生理想。
在一定程度上,经历比学历更重要,正所谓百炼成钢。
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今年很多人说,学生志愿选择受到了网上舆论的强劲影响,甚至影响到了学校的专业录取。我们的很多家长和考生纷纷找市场上的志愿填报咨询师,以至于高考志愿填报咨询市场异常火爆。对此您怎么看?
王成斌:大学的专业设置和学生的专业选择受到社会需求、个人意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是市场需求。新世纪以来,计算机、电子信息、机电工程、建筑等工科类专业,国际贸易、会计、金融等财经类专业,外语、文秘、法学等文科专业,都曾供需两旺,成为热门专业,报考人数多,就业人数也多。其次是国家需求。对整个国家和社会而言,需要从事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研究的基础学科人才,需要在野外、一线工作的矿业、农林、工程技术人才,需要全科、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