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人民政协报/2023 年/9 月/6 日/第 009 版教育在线周刊
为教育强国培育优秀教师
——访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X委书记程建平
本报记者 贺春兰
大国需要良师,强教必先强师。当前中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好的教师教育更是
为国家和大众期待。
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问题高度关切,5 月 29 日下午,中共中央ZZ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中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
本期正值第 39 个教师节前夕,我们特别邀约北京师范大学X委书记程建平和读者一起关注
我国教师教育的进展和探索。
——编者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变迁,而始终不变的是北师大人“ 为民族复兴办教育,为国家富强育英才” 的赤诚初心。我们希望从北师大毕业的学生,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心中都有一颗“ 大国良师”的种子,都能胸怀“ 国之大者”,将青春融入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让青春在X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
——程建平
锚定“ 四有” 培养目标 深化本科教育改革
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一年前的 9 月 7 日,在第三十八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师范大学“ 优师计划” 师范生回信——这次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同学们,“ 毕业后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你们有没有统计北师大毕业生的从教情况?
程建平:去年是北京师范大学建校 120 周年。校庆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北师大“ 优师计划”师范生回信,勉励同学们毕业后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为X和人民满意的“ 四有”好老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百余年来,北师大秉持“ 开先河”“ 作表率” 的理念,为国家输送了 30 多万名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其中培养了 20多万名优秀教师。
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为促进北师大学子能够在毕业后“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去”,你们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采取了哪些举措?
程建平:一方面,学校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突出职业信念养成教育。我们希望从北师大毕业的学生,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心中都有一颗“ 大国良师” 的种子,都能胸怀“ 国之大者”,将青春融入国家民族的前途中去,让青春在X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北师大的校训是“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特别注重校训精神所强调的知行合一,着力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紧密结合,打造“ 身边的思政课” 和“ 行走中的思政课”。大家熟知的“ 七一勋章” 获得者、“ 时代楷模” 黄文秀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在求学期间她就参加过学校“ 启功教师奖” 的寻访调研,作为志愿者赴海南、广西深度采访 3 位乡村老师,这次实践让她对家乡山区的贫困现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坚定了她反哺家乡的决心,而她的感人事迹也激励着更多师大学子接棒奔跑,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面向“ 优师计划” 师范生群体,学校首创了覆盖城乡两种教学环境的“ 双实践” 制度,培育家国情怀和乡土情结,这项举措被教育部列为全国“ 优师计划” 培养要求,总体实现生源地实践基地
第 1 页 共 4 页

“ 全覆盖”;同时在培养链条上延伸,开辟北师大全国基础教育合作学校为师范生实习实践的“ 第二校园”,打造“ 乡村振兴调研队”“ 强师工程服务站” 等。
另一方面,学校对毕业生给予实实在在的奖励和帮扶,做到“ 扶上马、送一程、服务终身”。自 2020 年起,学校实施“ 四有” 好老师启航计划,引导毕业生赴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领域从教,对入选者给予最高 10 万元的奖励,并提供校友指导、集中培训、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等全方位帮扶。同时,设立“ 优师” 基金,争取基金会、企业等优质社会资源的支持,初步构建起“ 优师” 公益伙伴体系,凝聚更多社会力量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2014 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师范大学,就“ 做X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还就好老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他强调,要做“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的“ 四有” 好老师。作为“ 中国教师教育的旗帜”,北师大在人才培养上是如何落实“ 四有” 好老师要求的?在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方面你们采取了什么措施?
程建平:学校锚定“ 四有” 培养目标,实施卓越本科教育行动计划。具体则通过五个“ 深化”的实现来落实:深化学科专业结合,面向国家需求、面向未来变化、面向学生成长,面向不同区域的教育实践,完善本科专业设置,提高基础学科和国家急需学科招生比例,如近 5 年我们新增了汉语国际教育、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艺术与科技、应急技术与管理等专业;深化科教融合,完善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深化本研贯通,实现培养路径衔接,如先行探索了师范生本研“ 4+2” “ 4+5” 贯通培养等新机制;深化通专结合,完善了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体系,完善了跨学科的学习体系;深化“ 两个课堂”(学校“ 第一课堂” 和社会“ 第二课堂”)的结合,构建“ 课堂+实践+网络” 的立体教学体系,提升协同育人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学校重点建设“ 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现代教育技术”“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 四门教师素养类通识必修课,让每名北师大学子都具备“ 四有” 素养,打上鲜明的“ 四有” 烙印。聚焦师范生培养这个“ 核心点”,学校多措并举完善师范生培养方案,探索形成“ 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教师职业教育” 贯穿全学段的“ 三维度、一体化” 创新培养模式,在珠海校区成立未来教育学院,建设乐育书院、弘文书院,强化“ 学院+书院” 协同育人模式,致力于培育引领未来教育变革的卓越教师。同时,完善多学科支撑教师教育的体制机制,以教师教育优势学科为主体,强化教育学、心理学等一流学科引领,探索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和数字化教育,凸显多学科助推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矩阵效应,为培养学科基础扎实、一专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