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 年/9 月/6 日/第 008 版成果推介
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张程
“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新时代坚定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自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发挥着重要的精神力量。高校作为培养时代新人的主要阵地,应从建立优化网络生态环境、建设高校文化主阵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熏陶家庭文化教育等路径来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自强。
优化网络生态环境,激发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自觉。网络信息对大学生文化自信自强的培育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技术的全球化发展,为青年大学生认识世界、增长见识和促进文化交流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势必要建设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网络生态环境,来加强文化自信培育的防御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良好的网络生态空间,要把握好时度效,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因此,要建设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环境,加强网络文化监督,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构建互联网舆论主阵地。建设干净的网络生态空间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条文,相应部门加强执法,加大整治力度。强化网络信息监察管理,平台要加强信息管控,严格监督、筛选网络上传的内容,推行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弘扬正能量。通过互联网传播更多优质作品,传达更多积极向上的言论,在互联网共享特质中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担当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强化大学生文化自信。
建设高校文化主阵地,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高校在思想ZZ教育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应坚持以教材为指南、以思政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将文化自信培育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首先,要以教材为指南培育大学生自信认知。课程教材是最具有公信力、推广力和影响力的教育素材,是高校开展文化自信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来源。高校教师在课堂上以思政课程和文化教材开展文化自信ZZ课程教学,把对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体会和理解传递给青年学生,来挖掘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认知力。其次,以思政为主线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认同。学校办好思想ZZ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育人的主导作用,以思政课程为主线,通过现代多媒体网格教学媒介,设计出新颖生动的教育情景,让学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认同。最后,以实践为载体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实践。高校要充分利用“ 第二课堂” 开展阅读名著书籍、实地参观红色景区等文化自信的社会调研活动,激励大学生提高人文品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同时,在校风建设方面,高校鼓励大学生踊跃参与高校运动会、志愿服务、知识竞赛及各种节庆演出活动等,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自强。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