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新华日报/2023 年/9 月/8 日/第 016 版智观
推进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香丽
劳动教育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授劳动相关理论、指导劳动实践技能、培育正确劳动观念,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磨砺坚强意志、锤炼高尚品格。思政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ZZ素养、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由此,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层面具有一致性。协同育人视域下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既能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助推高校高质量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能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协同育人强调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和深度协作,以资源的共享、模式的创新等方式提升育人质量。基于此,高校应从育人理念、育人资源、育人形式、育人环境等角度入手,在多元协同中实现全方位创新,促进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助推高校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深化协同育人理念,打造协同育人师资队伍
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需要协同育人理念的引领与高水平师资队伍的支撑。一方面,深入把握协同育人理念需求,坚定办学方向,以相关政策为指导,根据学校立德树人的现状,优化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顶层设计,从宏观角度深化二者的协同育人。在具体实践中,通过协同育人专题讨论会的形式,组织育人主体开展深度交流,在专家学者带领下加深育人主体对协同育人的认知,树立协同育人理念,并贯彻落实于教学实践中。另一方面,打造高水平协同育人师资队伍,优化育人主体的多元协同。将各类教师、辅导员、管理者、服务者与大学生等全面纳入育人主体队伍, 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育人力量, 为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注入活力。在此基础上,为不同育人主体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帮助其掌握协同育人实践技能,明确协同育人的实践方向,而后在集体备课、合作探究中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此外,作为协同育人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各类育人主体应树立创新意识,自觉树立协同育人理念、提升创新能力,在现状分析和经验总结中掌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技能,结合自身实践,不断学习,高质量地落实协同育人。
拓展协同育人资源,奠定有机融合内容基础
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需要高校充分挖掘育人资源,在转换整合中奠定二者融合的内容基础,支撑协同育人的高质量实践。一方面,深入挖掘劳动教育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密切关注思政教育中劳动教育资源的运用,以促进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为此,高校应组织育人主体开展资源的挖掘、转换与整合等实践,着眼多元化的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资源,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展育人资源范围。例如,立足社会环境,从劳动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