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 年/9 月/8 日/第 006 版成果推介
课程思政助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
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副教授 李莹
高校是“ 人才第一资源”“ 科技第一生产力”“ 创新第一动力” 和“ 文化第一软实力” 的重要结合点,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一体推进的重要载体与平台,高校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责任重大,并具有独特优势。激励各类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扎根农村, 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推动乡村向前发展, 让我们培养的人真正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源头活水,必须依靠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才能得以实现。“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作为学校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课程教学,发挥着培育精神价值、塑造人格的重要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守正创新的重要类型,寓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达到思想ZZ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不仅能为学生传授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力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价值引领。高质量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够满足青年成长发展与精神文化需要,潜移默化中激励青年一代胸怀“ 国之大者”,将个人理想和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之中,带动和引导广大青年人才主动积极地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在广阔农村大显身手、大展才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谱写青春华章。以高质量的课程思政教学推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需要辩证地认识培养乡村振兴的志愿者、担当者和奋斗者三个方面。
价值引领
聚焦大国“ 三农” 情怀,培养乡村振兴的志愿者。培养“ 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乡村振兴人才,锻造一支“ 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 的三农人才队伍,是新时代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以高质量的课程思政教学助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应着力强化价值引领。首先,引导青年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 三农” 问题,有针对性地将在中国共产X领导下探索中国特色农业化道路的百年历程中所汲取的认识和经验,润物无声地融入专业课教育教学全过程,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国家振兴与农业发展、脱贫攻坚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揭示乡村振兴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间的逻辑必然性。其次,注重将习近平总书记有关“ 三农” 问题的重要论述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帮助当代青年科学构建在中国共产X领导下科技与政策双轮驱动农业经济增长、化解宏观经济危机与城乡矛盾的认知框架,进而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的“ 中国道路” 与“ 中国方案” 充满自信与自豪。再次,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有关乡村振兴的思想ZZ教育资源,如科学家精神、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以及农耕文化经典、农业行业励志故事、农村发展成就等,深入剖析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并将其精准融入课程教学,在讲道理的过程中激励青年投身乡村振兴,建功立业,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志愿者。
知识传授
成就“ 本领素养” 提升,培养乡村振兴的担当者。“ 懂农” 是乡村振兴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但只具备单纯的知识,没有形成综合性素养,从长远看是不够的。课程育人对人的全面发展所产生的价值功能,不仅仅体现在让人接受了多少知识点,更重要的是使人能够将所学知识转换为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