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山西日报/2023 年/9 月/19 日/第 010 版学思
发挥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王琼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以“ 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 为研究核心的学科。高校承担着育人铸魂的重要使命,肩负着培养健全人格、健康心理新时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研究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规律和方法,充分挖掘个体潜能,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探索高校思政教育效能密码,有效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向价值的引领作用,全面推动高校思政教育走深走实。
高校思政教育突破思维定势,丰富和完善学科体系,结合新时代大学生行为特征,有针对性地调整和创新思政教育工作。而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品质的培养、积极情绪的体验、积极环境的塑造,这些都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也为其创新发展打开更广阔的视野。具体来说,一是丰富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研究视角。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重在以积极乐观的教育理念为引导, 从大学生个体的积极因素入手, 帮助大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秀品质和闪光亮点,增强自信与底气,提升积极能动性,形成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结合,创新了传统思政教育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促进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激发大学生的积极应对能力,为更好地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新的研究视角。二是拓宽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积极心理学强调以人文本,倡导从积极的方面对大学生人格培养塑造,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思政教育的内涵是“ 以学生为本”,通过尊重、关爱大学生发展,关注、了解学生需求,促进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自强自立的优秀品质。这有助于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其自身潜能,直面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与失败,不断展示悦纳、完善发展自我,强化提升破解、化解问题的能力,塑造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新时代大学生。
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更新,课堂翻转、互动模式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好评和喜爱。由于思政课程的特殊性,其模式仍存在单向、灌输式教学,这与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差距。思政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素质教育,应广泛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争做新时代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思政教育要以大学生为课堂主体,鼓励他们更多地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交流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变单一灌输式教育为多向共情式体验,重视大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将通识性集体教育与差异化个性教育有效结合。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需要有积极的情绪支撑系统,用积极的心态应对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教育亦是有温度的,思政教育应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