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 年/9 月/20 日/第 005 版心理学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心理学进路
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 王波
X的二十大报告强调“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期待。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必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更强劲动力。
文化是一定生产关系的器物(器物文化)和制度载体(制度文化)及其观念与行为表现(精神文化) ,人们往往置身某种生产关系而不自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人们的日常观念与行为中有意识地实践并实现出来,同时寓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之“ 道” 于器物和制度之中,“ 由器观道,以器成道”,借助器物和制度进一步巩固相应的观念与行为,通过这种双向互动,从根本上彰显社会主义文化主体性。我们可以在国家主体、社会主体、经营主体和个人主体四个层面综合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建构中国自主心理学知识体系,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性认同与情感归属,并主动将其贯彻到自身的意志行动中, 从而全面实现自身的文化主体性, 创造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首先,在国家主体层面,建设文化强国不仅需要创造领先世界的器物文化与制度文化,更需要涵养高水平的国家精神与国民素养,自上而下培育社会主义心态秩序。心态秩序意味着“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让人人都能安其所、遂其生,从而在顶层设计上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心理基础和精神力量。心理学可以通过弘扬中国精神、凝聚社会共识、增强国民素质、构建社会信任、回应心理诉求、疏解社会心态等方式培育心态秩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照搬西方传统心理学现成的理论与方法。比如,根据著名的社会认同理论,群体成员倾向于偏爱内群体,贬抑外群体。但实际上,除此之外,人们还会出于对既定社会系统合理性的信任为其辩护,即使它违背了自身利益。列宁在分析第二国际的破产时就在更本质的层面指认了这种“ 分裂”,即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分裂。它意味着工人阶级自身的思想意识脱离乃至虚假表征了其所处的ZZ经济现实,从而造成了断裂。为此,我们需要创造一种能够超越由资本逻辑生产的心理学“ 断裂”,并将人民群众“ 团结” 起来的人民心理学,凝聚民智、民情与民意,从而塑造影响人们认知结构与行为模式的集体心理程序,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高人民文明素养与文化自我效能感,为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完成“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的文化强国建设任务。这种心理学将有助于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其所处的全部社会现实和整体历史命运,从而成为“ 有意识的历史主体”,并通过现实的物质实践使自身成为真正的、完整的主体,由此全面地占有自己的本质。
其次,在社会主体层面,作为对国家主体自上而下的心理治理的有效补充,我们需要积极实现国家精神与社会心态的有机对接,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建设体系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更科学全面地了解“ 民间与群体非正式体系” 的心理特征与变化规律,把握一定心理群体的集体无意识及其表现出来的集体氛围和共同情绪,以更具弹性的机制引导与满足多样化和专业化的社会心理需要,搭建社会态度、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等反馈与干预系统,培育新时代社会心态与社会主义社会性格,为彰显社会主义文化主体性创设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这里的社会性格指某一文化中大多数人所共同拥有的具有一致性、稳定性、内隐性与能动性的性格结构的核心,其功能是塑造与调节人们的心理能量,在生产关系与作为其观念表现的上层建筑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弗洛姆曾揭示过当代资本逻辑中异化了的社会性格,包括顺应、进取、容忍、野心、标准化
第 1 页 共 2 页

等,它们黏合了资本主义社会,将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装扮为关于自由平等交换、公平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