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科学导报/2023 年/9 月/26 日/第 B02 版理论学术
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缺失及对策研究
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陈小琴
摘要:对于留守学生来说他们的父母长期在外地务工,从小缺少父母的关心、陪伴和引导,一定程度上会对他们的学业、心理及道德方面产生了不良影响。通过从父母、学校及社会等主体进行原因分析,探求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
关键词: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缺失;解决对策
家庭教育关乎广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国家民族的长远发展[1]。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基础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留守学生家长重视从经济层面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但忽视了孩子成长中亲情陪伴的重要性及应承担的教育责任。因此,解决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十分必要也十分紧迫。
一、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缺失会产生的问题
(一)学业成绩受限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地务工,多是和爷爷奶奶一同生活。家庭抚养人或监护人有时忙于家里的农活,有的年龄过大、观念陈旧、行动不便,因此较少对留守学生在学校中学习情况加以关注和了解,很难对留守学生在学业中遇到的困难给予帮助。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当留守学生在学业上取得成功或遇到失败时,父母很少能及时给孩子正确的鼓励与引导,长期处于低自我效能的留守学生可能会放弃学业。
(二)产生心理问题
留守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但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导致其身心发展不平衡,没有家庭关爱的小孩在个性发展上时有偏颇[2]。在留守学生的家庭中,能吃饱穿暖,也需要一定安全感,可是父母的远离,使安全感、归属与爱严重缺失,许多孩子在心智发育的年龄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性格孤僻,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留守学生通常会因祖辈监护人疏于照顾而缺乏有效的家庭保护环境,致使自我防范意识较弱。这些都使得留守学生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受到意外伤害,甚至被猥亵的事件时有发生,极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3]。
(三)道德认知产生偏差
青少年阶段是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极易受影响的阶段,这一时期孩子道德认知发展需要父母的支持、鼓励、引导,使孩子形成自己正确的道德认知。但对留守学生而言,父母常年在外,无法积极给予正确的道德引导。一则,祖辈对留守学生普遍采取溺爱型的教养方式,留守学生缺乏必要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弱化了辨别是非、道德评判的能力。此外,祖辈监护人出现不管、管不了、管不好的现状,无法引导留守学生培养良好道德行为。有些留守学生吸烟酗酒、沉迷网络无人制止无人给予正确引导,最终可能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的影响因素
(一)父母角色缺失
经济因素是导致父母离开孩子外出务工的首要原因,为了孩子是众多外出务工父母的最大动
力,但是父母重在改善孩子教育环境方面,忽视了作为孩子监护人的责任。
祖辈监护无法替代留守学生的父母家庭教育,也存在很多现实性阻碍。其一,是两者之间的代沟。由于老年人对青少年缺乏理解,加之两代人之间很少有深层次的交流和沟通,导致有的孩子一天甚至几天不和老人说话,而老人也对此习以为常。其二,在祖辈监护人中,老人文化水平低,有的甚至没读过书、不识字,对于孩子的课业辅导处于有心无力的状态,他们力所能及的也
第 1 页 共 3 页
就是儿童的饮食起居等生活问题,无法给予儿童正常的家庭教育。其三,祖辈监护人忙于家里繁
重的农活和家务,使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很好地照顾留守学生,关注孩子的情感世界。
(二)学校育人工作不到位
学校教育存在局限性。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和学校是最重要的两个活动场所。在乡村地区,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学校逐渐成为留守学生的“ 托儿所”。但是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学校,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都比较滞后,有的老师甚至一人带多个年级多个班,在精力上无法顾及所有的留守学生。
由于学校的公用经费、教学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