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教师报/2024 年/1 月/10 日/第 001 版
南信大:理工大学如何办好师范专业
——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系列报道之三
本报记者 黄浩 通讯员 林雯 丁杰
看到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草桥中学校初中语文教师招聘成绩公示之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简称“ 南信大”)毕业生汤超终于长舒了一口气。作为唯一一名 80 分以上的选手,她的综合成绩超出第二名 7 分,被录用已是板上钉钉。
这个职位仅招一人,面试时面对诸多“ 985” 高校毕业的学科语文硕士,脱颖而出的汤超虽感意外,但仔细思量,觉得“ 也是意料之中”。
汤超是南信大教师教育学院 2022 级硕士研究生。南信大于 2018 年 11 月开办教师教育学院,但近两年该校师范类毕业生在招用市场上受青睐已不是新闻。
一所素以理工科见长的全国“ 双一流” 大学,缘何在教师教育领域崭露头角?在校X委书记、校长李北群看来,办教师教育既是历史传承,更是时代所需——“ 教师教育建设是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路径和必然选择,同时也是高水平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有使命”。
放大学科优势 吸引更多学生“ 从教如流”
4 年前,翟若宇通过江苏省高考综合素质评价考核,最终被南信大教师教育学院录取。
在志愿填报的十字路口,翟若宇的选择并不少。即便将范围锁定在江苏省,仅以师范专业而论,该省共有师范类或开办师范专业的高等院校 19 所,作为一所新兴开办师范专业的院校,南信大为什么成为他的首选?
翟若宇的回答是,从初中开始他一直对物理感兴趣,与此同时,他对教师职业亦有情结。“ 又想搞科研,又想当老师” 的翟若宇填报志愿时发现,选读南信大物理师范专业刚好可以“ 一举两得”。
既能接受高水平的学科教育,又能接受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师教育模块的教育——这大概是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最具吸引力的优势之一。有专家认为,尽管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底蕴相对不足,但其在理学、工学、农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门类的学科评估中会显现出相对的学科优势,当这些优势与教师教育产生充分联结,就会产生令人向往的“ 火花”。
今天的南信大是国家“ 双一流” 建设高校,学校大气科学学科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蝉联全国第一,获评 A+等级,9 个学科进入 ESI 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 1%,学科实力不容小觑。
南信大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杨作东向记者介绍,教师教育学院目前在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
与技术、物理学、地理科学等 7 个教师教育类专业招收本科生,在科学与技术教育、学科教学等
8 个方向招收教育硕士。其培养模式是,由教师教育学院统筹管理,教师教育学院和各相关专业学院共同培养。
2023 年 7 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 ,首批试点支持
30 所“ 双一流” 建设高校承担“ 国优计划” 研究生培养任务,在北大清华等名校之外,南信大赫然在列,成为名单中唯一一所地方理工类院校。同时,该校也由此成为“ 国优计划” 入选高校中为数不多的从本科层次开始培养师范生的高校。
以“ 科学与技术教育” 方向的“ 国优计划” 教育硕士培养为例,该校结合学校“ 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气象科普教育基地、“ 气象大家” 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等多个国家级优秀科普基地平台优势,同时联合学校大气科学学院,给“ 国优计划” 硕士生以最高培养规格。
学科优势的积淀,加上近年来“ 师范热” 的助推,南信大教师教育学院自成立以来,来自全
第 1 页 共 4 页

国各地的“ 翟若宇” 们不断慕名而来,而且大都是“ 冒尖” 的学生。
数据显示,与非师范专业相比,学校师范类专业明显受到考生更高的关注度与认可度,除计
算机类大类招生专业外,南信大各专业的录取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均高于非师范专业。
“ 我们不要‘ 小打小闹’ ,而是要向中国最好的师范大学学习,做中国一流的教师教育。” 这是李北群的“ 壮志”。当越来越多的优秀毕业生踏入南信大师范专业,这样的期许也许离现实并不遥远。
回归“ 师范性” 让“ 师之师” 散发光芒
南信大为什么要办师范教育?李北群的回答是,“ 因为情怀,因为信念”。
从 1977 年开始,南信大就响应江苏省委、省政府号召开设师资班,重点为地方高校培养基础课师资队伍。20 世纪 90 年代起,学校又相继开设了ZZ教育、英语、物理实验等师范类专业,培养的近 5000 名师范生如今大多已成长为中学校长、业务骨干、高级教师。
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 ,鼓励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立志“ 教育报国” 的李北群决定承继传统,申请开展教师教育。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南信大要办一流的教师教育,路在何方?追溯历史,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并非始自今日,但过去几经波折,甚至导致部分师范院校转向综合化,不再将教师教育作为主业。
在杨作东看来,今天办教师教育,必须回应长期困扰教师教育的“ 师范性” 与“ 学术性” 之争。
“ 从结果导向而言,因为对‘ 学术性’ 的盲目追逐,当前师范院校的‘ 师范性’ 日渐式微。南信大办教师教育需要回归初心,强化‘ 学术性’ 的同时更要突出‘ 师范性’ ——师范学院不可丢了‘ 师范性’ 。” 杨作东说。
打造师范性,首先需要一支真正有教育情怀、深刻洞悉基础教育的师资队伍——尤其是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现实中,由于大学评价机制的约束,这批被誉为“ 师之师” 的教师在传统体制内地位尴尬、难被重用。但对师范生而言,这群教师却是引领他们走向讲台的关键人物。
为此,南信大教师教育学院向学校争取了多项“ 特殊政策” ——在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颇为头疼的“ C 刊” 发表难题上,学院给每一门学科自定一本按“ C 刊” 对待的中学杂志,很大程度上减少他们因发论文带来的阻碍。在此基础上,学院出台关于“ 最高权威刊物、二级权威刊物、一般刊物” 杂志认定的专门规定,甚至自办了一份可用作职称评定的期刊,以利于学院教师队伍的引进与考核。
“ 只有在灵活的机制之下,我们才能招到更多优秀人才,才能真正做强南信大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