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科技日报/2024 年/1 月/24 日/第 005 版教育
烟台大学:瞄准绿色低碳做独一无二的创新
本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周媛媛
一座房子,没有任何钢筋水泥,而是用秸秆、竹子为原料建成。这是烟台大学副教授郑彬及其团队在第二届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上亮相的作品“ 北方印宅”。该作品获得竞赛单项一等奖。
近日,记者走进烟台大学看到,该作品突出“ 零碳” 特色,建筑北侧两层,南侧一层,形成一个整体的单坡式屋顶;建筑功能形体为简洁的“ L” 型⋯ ⋯ “ 我们团队聚焦于开展低碳建材与绿色建筑专项研究,希望探讨一种全新的‘ 地域化生态住宅’ ,助力‘ 双碳’ 目标的实现。” 郑彬表示。
作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核心城市,烟台市正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全力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而作为驻地高校,烟台大学瞄准绿色低碳目标,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打造科研创新团队
冬季是海草播种的季节。寒风料峭中,烟台大学教授张全胜带领烟台大学蓝碳研究团队又一
次赶往长岛,深入小黑山、庙岛、陀矶岛等地开展海草种苗培育工作。
过去的十几年,这支团队已在长岛完成了鼠尾藻、裙带菜、海带三种海藻场的构建与修复研究工作。基于细胞工程的特色经济海藻—萱藻的低碳养殖达到规模化水平,海草床修复新模式也逐渐成形。
地处烟台的长岛,是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目前正在打造国际零碳岛。张全胜及其团队也参与其中,为海草床、海藻场修复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指导。他们创新的“ 种子库—种子—生态界面—海草床” 海草修复模式已经得到业内认可。
蓝碳研究团队在烟台大学并非个例。该校聚焦绿色低碳相关学科发展战略布局,聚力学科顶
尖人才引育,形成一批服务绿色低碳发展的科研创新团队。
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腐蚀与防护研究专家侯保荣曾说:“ 中国海洋腐蚀每年损失 7000 亿,如防护到位可减损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