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云南日报/2024 年/1 月/24 日/第 007 版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昆明理工大学全力推动学校“ 双一流” 创建跨台阶、上水平、出实效——
深耕红土育新人 踔厉奋发创一流
本报记者 陈怡希
近年来,昆明理工大学围绕省委“ 3815” 战略发展目标及云南省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对标对表,制定“ 双一流” 创建方案,实施“ 1+9+N” 的“ 双一流” 创建三年行动计划,确定了 80 项“ 双一流” 创建核心指标。学校成立由X委书记和校长担任双组长的工作专班,采取月分析、季调度工作机制推进落实,制定 “ 双一流” 创建三年行动计划作战图,倒排工序、挂图作战,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全力推动学校“ 双一流” 创建跨台阶、上水平、出实效,奋力谱写云南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昆工篇章。
X建引领立根铸魂 赋能学校治理能力提升
一直以来,昆明理工大学坚持X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X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 双一流” 创建这条主线,以一流X建为引领、全面从严治X为保障,推动学校治理能力持续提升。
强基铸魂、凝聚共识。学校师生学深悟透力行习近平总书记致云南大学建校 100 周年重要贺信精神,深化作风革命效能革命,推动实现全校ZZ生态风清气正、干事创业氛围浓厚,汇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打造基层X建品牌,2023 年,2 个基层X组织入选“ 云南省基层X组织示范点培育名单”、8 个基层X组织被省委教育工委选树为“ 一流X建” 示范X组织,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X委“ 五铸双融” 工作法被评为云南省高校“ 院系X组织典型工作法”。
提高依法治校能力。以学校章程为统领,在人才培养、科研体制、机构设置、绩效考核分配等领域有序推进深化改革。精简议事机构 39 个,推进评聘分离制度,完善并实施高层次人才协议工资、人才团队与学科特区制度;制定《学生校长助理制度暂行办法》 ,构建学校与学生间和谐畅通的信息反馈机制;出台《科研项目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办法》 ,组织开展科研诚信全员教育活动;成立招标与采购管理中心,统一负责管理学校各类基建工程、货物设备和服务项目的招标采购工作。健全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安全督导等管理制度,制定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清单,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能力。
调优学科专业结构 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聚焦绿色铝、光伏、先进制造、绿色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云南省重点产业需求,昆明理工大学主动调整学科专业布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
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在进一步夯实有色金属、生物医药两大学科群发展基础上,构建了高峰凸显、高原崛起、整体提升的学科发展新格局。2023 年,学校实现 A 类学科零的突破,新增 4个 ESI 前 1%入围学科, 工程学升至前 1.43‰。 截至目前, 学校共有 11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居云南省首位。
专业建设取得新成效。通过专业攀峰行动、一流本科人才培养和一流研究生培养三年行动等一系列措施,推动一流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截至 2023 年,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43 个,位列全国前 50 位;通过国家专业认证(评估)专业数量达 32 个,居全国高校首位。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作为云南省唯一入选全国首批 50 家现代产业学院启动招生,成为致力于打造新一代“ 信息技术+数字产业” 人才培养体系的高地,为云南省数字经济发展以及向南亚东南亚
第 1 页 共 3 页

数字经济先行示范区建设贡献昆工力量。
盘活“ 引培评” 机制 培优育强教师队伍
学校全面贯彻落实“ 人才是第一资源” 的总要求,按照扩大师资总量、提升师资质量的工作规划,持续推进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持续深化人事体制机制改革,设立并启动实施“ 明德学者”高层次人才岗位计划,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持续注入动力,不断推广并扩大“ 人才特区” 建设数量,搭建更多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平台。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学校制定《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若干措施》 ,开展“ 树师德 正师风 铸师魂” 师德师风专项整治行动。涌现云南省“ 最美教师”、云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云南省优秀教师等先进个人。
强化人才引进质效。2023 年,柔性引进国内外院士等战略科学家 8 人,引进博士 264 名,其中高层次人才 146 名,引进高层次人才占比达到 55.31%,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提高 11.19%。
强化人才培养激励。围绕冶金工程、生物学及其支撑学科,自主培养战略科学家储备人才 6人、国家高层次人才 20 余人。新增国家级人才 11 人、省部级人才 125 人,形成以院士、国家高层次人才特聘教授入选者、杰青、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云岭学者等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体系,涌现出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等先进集体与个人,为推动学校“ 双一流” 创建和服务云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发挥科技引领作用 助推重点产业实现加速跑
学校主动融入云南省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全产业链的创新发展,汇聚科研力量,把产业发展急需关键技术和基础理论清单变成科研任务清单进行战略布局。围绕有色金属资源、绿色低碳高效综合利用,进行有组织的持续科技攻关,成果支撑企业创造产值超万亿元,助力国家“ 双碳”目标的实施,高质量服务云南省“ 三大经济” 和重点产业发展。
科技创新水平大幅提升。2023 年,科研经费规模突破 30 亿元,新增 1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 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2 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新获何梁何利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各 1 项,省部级科技奖项 25 项。获专利授权 1852 项,其中发明专利 1218 件。新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 237 项,新增各类省部级项目 499 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80 项,基金数量连续多年居云南省首位。
高质量服务产业发展。聚焦有色金属产业链,依托“ 双一流” 科技专项,重点攻克金属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