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河北日报/2024 年/2 月/1 日/第 007 版教育
燕山大学多措并举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当好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大脑”
河北日报记者 陈华
科技成果转化是将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 作为创新第一动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结合点,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难问题一直被社会关注。如何让更多的高校科技成果走出“象牙塔”?近年来,燕山大学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产学研融合等方式,将科学研究与国家重大战略同频共振,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步发力,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以“点”对接,做好面向企业的专业化科技服务
日前,在秦皇岛通桥科技有限公司,一根根管坯经过多个工序后,变身为一个个汽车桥壳。
“我们公司使用最新的汽车桥壳液压胀形制造技术,生产的汽车桥壳疲劳寿命高于国家标准35%。”公司董事长杨宝芝说,燕山大学教授王连东的此项新技术成功解决了汽车桥壳易漏油这一行业痛点。
应用新技术后, 通桥科技每年能节约制造成本 15%以上, 利用新技术生产的汽车桥壳承载能力和质量水平都有明显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
“科研只有走出‘象牙塔’,才能转化为生产力。”燕山大学科技产业促进中心主任郝连旺深有体
会地说,扎根企业,脚踏实地联合攻关,成果转化的路径就会畅通许多。
2022 年以来,该校与企业共建金山电池联合实验室、河北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人工智能技术联合创新实验室等 13 个合作创新平台, 与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中铁建工集团等 60 家单位签署合作协议,与比亚迪集团、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河钢集团等近百家龙头企业深入对接,全面推动重大项目、重大成果转化落地。
为做好面向企业的专业化科技服务,燕山大学坚持“抓跟踪、强服务、解难题”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思路,探索创建“一个学院建好一个地方研究院、一个学科对接一个产业、一个团队服务一个大型企业”的科技服务组织新范式,有效整合人才汇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资源和优势,推动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2022 年以来,燕山大学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1272 项,应用在生态环境保护、机器人、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去年,我校获批河北省首批‘工业医院’,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 659 项,新增政产学研用合作平台 3 个、技术转移分中心 2 个,与省内 12 家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专利转化合同额同比增长 78%。”郝连旺介绍。
提升服务能级,融入区域创新生态体系
“高合金管件焊接可能出现裂纹,需要注意哪些?”“我们公司做过一些有限元仿真,但感觉一直用不好, 如何学好有限元软件?” ……来自盐山县管道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人员纷纷向燕山大学机械学院专家们抛出了自己公司遇到的技术难题。
这是盐山县科技局和燕山大学科技特派团联合主办的系列科技专题讲座中的一幕, 该活动吸引了
盐山 30 余家企业的高管和技术人员参与。
“管道装备产业是盐山的支柱产业,我们根据盐山中小企业技术需求,精准策划了以焊接、自动化、热处理、有限元、检测分析、电磁加热为主题的系列专题讲座,目前已经举办了四场,接下来的讲座内容会根据企业反馈的技术需求增补调整。”燕山大学组织部部长董国疆介绍。
近年来,燕山大学建立了产业科技特派团、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技特派团、科技型企业特
第 1 页 共 2 页

派员“三位一体”的科技特派员队伍。
“学校现有科技特派员 245 名。”董国疆介绍,这些专家学者走出实验室,深入车间厂矿,帮助企业解决转型升级中遇到的研发设计、工艺装备等方面问题。
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高校作为人才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