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学习时报/2024 年/3 月/4 日/第 002 版两会特刊
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高校力量
——访全国人大代表、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院士
本报记者 张丹丹
记者:2024 年 1 月 3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ZZ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前沿研究能力、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源头活水。请问薛校长,当前高校为形成新质生产力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需要解决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薛其坤:从把教育、科技、人才“ 三位一体” 统筹安排、一体化部署,到明确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建设一流研究型大学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推进科技创新,人才是决定性因素。如何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关键是我们既要创造良好的平台和机会, 更要打通人才价值实现的通道, 让人才在研究探索创新时拥有足够舞台,实现最大价值。一方面,高校应该围绕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在“ 引” 上谋策略,努力构建高水平创新人才高地;在“ 留” 上出实招,积极发挥“ 双带头人” 作用,搭建人才发展平台,提升治理效能,保障人才专心投入教学科研工作;在“ 培” 上想办法,打造行列式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培养探索重大科学问题的战略科学家、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的卓越工程师、掌握原创硬科技的创新企业家和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在“ 用” 上给舞台,为人才提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舞台,充分释放创知、创新、创业活力。另一方面,高校应该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包括在学科设置和学院设置上做一些改革,更好地契合当前产业科技发展的特点,从而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急需人才。
记者:您曾经说过:评价基础研究,千万不能像数产品一样用量去衡量,这是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的观念。科研不能简单只以结果为评价导向,不能只看发了多少文章,而是要看科研工作者每天工作了多久,是否保持追求科学的精神和热情。如果他们努力做学问,即使出不了成果,也值得我们尊敬。新质生产力瞄准的是重要基础研究和战略性原始创新,目前高校怎样才能为形成新质生产力培养出看似“ 无用” 的基础研究的人才?
薛其坤:我之前接受采访时也说过,尽量少问优秀科学家“ 你的研究成果有什么用”。因为好奇心而非功利心,往往更能指引优秀科学家实现“ 从 0 到 1” 的突破。实现“ 从 0 到 1” 的突破,是随后关键技术突破的基础,更是最优秀的科学家之所以优秀的原因。这也是最优秀的科学家要承担的独特使命和艰辛工作。而如果要问这些突破有什么用,除了鼓励科学家思考外,更多应由从事技术的专家和企业家或后来者, 而非一定要科学家本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