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文汇报/2024 年/4 月/2 日/第 005 版探路新质生产力
贯通两个“ 一公里”,激发每个人的创新活力
——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
本报记者 姜澎
当前,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正成为沪上高校推动发展的着力点。
究竟如何利用大学的科技、人才优势来服务地区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日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谈到: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生力军和基础研究的主力军, 综合性大学要进一步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 构建创新的文化,营造创新的氛围,激发每一个人的创新活力。 “ 对大学来说,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好科技创新策源的‘ 开头一公里’ 和科技成果转化的‘ 最后一公里’ ——唯有贯通这两个‘ 一公里’ ,才能真正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
打通“ 0 到 1” 和“ 1 到 100” 的创新链,推动成果转化“ 阳光化”
文汇报:新质生产力被写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您认为,高校在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
面可以发挥什么作用?
丁奎岭:“ 新质生产力” 的概念自从提出以来,就和科技创新紧密相连。2023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 新质生产力” 一词,指出“ 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同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 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与我们国家一直以来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以说是一脉相承。
新质生产力并非凭空产生。高校承担着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出发,通过创新科技成果提升产业能级,甚至创造新产业的任务,必须贯通“ 0 到 1” 和“ 1 到 100” 的创新链,才有可能催生新质生产力。
作为以理工医为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在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近年来,学校打通科研成果转化的各种裉节问题,孵化了一批“ 硬科技” 企业,“ 大零号湾” 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能级不断提升。这些都有利于服务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文汇报:上海交大周边的“ 大零号湾” 有一批硬核科技创业的企业,在贯通“ 两个一公里”方面,还有哪些堵点或者难点需要解决?
丁奎岭:上海“ 大零号湾” 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确实有一批走通了“ 0 到 1”“ 1 到 100” 的教师、校友创业企业,但是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仍然在探索解决许多堵点问题,包括如何面向未来更好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其中有许多可为之处。
对于高校来说,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率高低的因素主要还是在评价,可以说,这是一个供给侧的问题。上海加快建设国际科创中心,需要重视高价值的知识产权——不仅仅要看国际知识产权的申请情况,还必须关注国际专利授权的情况。目前,上海交大正在不断优化评价激励的导向和举措,重点就是看科研成果是否解决了真问题,是否能创造真价值。我们通过出台一系列创新举措,解开束缚科研成果转化的“ 细绳子”,建立起有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生态体系,推动成果转化“ 阳光化”。这样才能让投资人放心,让成果所有人放心。
以“ 大零号湾” 为例。这里原来是一个环交大的创业园区,在与上海交大的互联互通共建中逐步发展成为上海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目前,已有 60 余家交大
第 1 页 共 4 页
师生的创业企业入驻“ 大零号湾”,总估值近 600 亿元,其中估值超过 2 亿元的企业就有 30 多家。
面向未来,“ 大零号湾” 也面临着发展的问题。虽然目前我们引入了资本、基金,但是这里集中的仍然是一批初创企业,如何让这些初创企业快速成长壮大,真正产生核爆效应,仍然面临空间支持、资金支持等各种问题。
高校除了要打通“ 0 到 1”“ 1 到 100” 的创新链,还必须深化与创新型企业的协作融合,发挥强耦合的“ 双主体” 作用,共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也是我常常说的“ 并跑”。同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和企业应该打开边界,形成“ 目标共识、人事共通、任务共担、成果共享” 的协作机制。在合作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比如,如何突破人才流动与考核的传统限制,如何构建成熟且具弹性的成果共享机制等。
目前,上海交大在与华为合作共同研发鸿蒙系统的过程中,确实做到了“ 老师不离职也能入职、不在校也能考核”,让人才能够以灵活的方式兼顾校内研究与产业落地。但是,对学校来说,还有诸多制度探索仍在进行之中。
打破学科边界,以有组织科研破解大科学问题
文汇报: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中心工作,面对服务新质生产力的需求,高校该如何培养人才?
丁奎岭: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是人才。高校必须面向未来,培养适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人才。未来技术究竟是什么样?很难具体描绘,但可以确定的是,要持续发展,要催生新质生产力。并且,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持续的创新。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内容,人才培养与学科同样密切相关。科学技术发展的一大趋势就是不同学科之间不断交叉融合,产生新的技术、新的行业、新的范式、新的业态。作为教育科技人才“ 三位一体” 的重要交汇点,就大学而言,不论是科技创新还是人才培养,都必须打破学科的边界。
当然,大学里确实有一些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一些院系习惯了传统的发展模式,但当今世界变化一日千里,我们不改变,就是退步,以至于被淘汰。就学校内部而言,每一个院系都代表了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学科方向,现代科技发展中学科不断在交叉融合、突破边界,如果我们还守着自己的“ 一亩三分地”,是不可能守住的。
大学要服务新质生产力,也面临着内部的学科专业的变革、重塑。学校内部需要通过改革重构学科、院系,乃至重构未来发展的方向。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打破边界是必然的趋势。
同时,打破边界还意味着有更多的交叉融合。真正的交叉融合绝非“ 拉郎配式”,其背后有着内在的驱动力,要发现真正的科学问题,通过加强有组织科研解决这些科学问题,并进一步使科学问题的解决转化成应用技术。这里的有组织科研,不是自上而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