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科学导报/2024 年/3 月/12 日/第 B02 版理论学术
陕西红色文化融入中小学生教育的实践路径
西安培华学院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 高欣雨 张田田
摘要:陕西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X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起来的先进文化,是艰辛而辉煌的伟大历史见证。红色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精神素质和人文素养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本文基于陕西红色文化的内涵与特质,探究有效促进中小学生教育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红色文化;中小学;爱国主义
红色文化是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内涵,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到中小学生教育,对其成长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贯彻中小学教育时,融入地方性的红色文化教育,一方面提升中小学生对红色精神的理解,切实促进学生的对地方红色历史及红色资源的认知,另一方面对中小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在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进行中小学教育结合方面尚有改进空间。例如受学校利用不到位、学生认识不足等因素的影响,陕西红色文化的教育资源优势尚未突出,在推动陕西红色文化融入本省中小学思政教育工作过程中从教师、学生、校园环境等多方面入手,创新教育形式,采用创新性宣传方法是融入中小学教育的路径。如此,才能使陕西红色文化在在新时代教育中“ 活起来”。
一、陕西红色文化在中小学教育的实践现状
1.对陕西红色文化的整合有待加强
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广、数量多。据陕西省X史研究室等权威部门统计,全省 10 个地市共公开发布红色文化资源 2000 多处,重要红色文化资源 233 处。陕北共有重要红色文化资源 61处,关中 108 处,陕南 64 处。[1]陕西红色文化类型丰富多彩,以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两大类为主。物质文化资源包括渭华起义纪念馆、西安事变纪念馆、洛川会议旧址瓦窑堡革命旧址、牛背梁等红色遗迹遗址;记录重大ZZ意义的文件、标语、信函及影像材料等物质载体。精神文化资源包括以中国共产X人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崇高的革命理想的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为代表的精神结晶;以陕西人民生活为创作主体,扎根人民,沁入生活的文艺创作如《白毛女》 《王贵与李香香》 《保卫延安》等。虽然红色资源丰富,但在宣传方式融合方面还有不足。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方面。目前红色文化宣传方式仍沿用广播、报纸、电视类的传统媒介,缺少创新性的宣传方式,导致红色文化呈现方式仍然依靠纪念馆、书籍、遗址等静态表达,缺乏与数字媒体的融合。受传统媒体宣传的影响,使红色文化传播产生受众范围小、互动性差、吸引力不足的问题,难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2.教育方法与内容有待升级
在红色文化与学校教育工作的融合上。由于学校教学空间及时间限制,教师多讲授法开展教学,因此多以教师的“ 教” 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存在学习兴趣不高、对一些革命史实缺乏深入见解的问题。一些现场教学也多以扫墓祭奠、重温誓词、讲述故事为主,缺少创新,没有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教学,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习近平总书记在X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 要防止肤浅化和碎片化,学X史讲X史不能停留在讲故事、听故事层面,而要通过讲故事引导广大X员加深对X的历史理解和把握,加深对X的理论理解和认识。” [2]教师作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施教者,存在主动性不高的问题,在课堂中以完成课时任务为主,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建立的内容存在浮光掠影的问题,即使是教材中涉及了爱国思想,也是一带而过,导致无法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程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将红色文
第 1 页 共 3 页
化融入课堂时,红色故事的选择上缺乏地方代表性。
3.红色文化教育和实践教育缺乏契合性
大部分学校在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感官只能停留在书本的图片上、播放的视频和老师口头的讲解上,欠缺实践性学习方式。近几年,随着国家对思政课教育的重视,中小学学校纷纷设立历史纪念馆、革命遗址、爱国主义的实践教育基地,以丰富教学形式。在许多情况下,仅仅拉横幅合照就被视为“ 学习”,挂上基地的牌子则被看作一切都顺利。因此,长期深入地考察学生,特别是带有教育目的的考察,变得难以实现。这种情况下,红色教育可能出现了虚假的状况和虚假的表现。教育内涵与时代意义得不到最大化的提炼和升华,彰显不出新形势下传统红色资源的现代德育实践教育作用。如果把宏伟的红色文化同地方历史文化结合起来,把这种宝贵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再运用于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中,就能够极大地推动红色教育,深入中小学生心中,使之感到亲切、产生共鸣,推进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二、陕西红色文化融入中小学生教育的意义
1.有助于筑牢中小学生思想精神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小学生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新时代中小学生要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在网络发展迅猛的今天,历史虚无主义披着“ 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