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河南经济报/2024 年/3 月/9 日/第 010 版理论
提升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的三重维度
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一喆 李濠英 李涵
进入数智时代,教师数字素养已成为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根据 2023 年教育部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教师数字素养的内涵是:适当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数字信息和资源,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而具有的意识、能力和责任。2024 年世界教育数字大会专门开设了教师数字素养与胜任力平行会议。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思政课教师要把握发展趋势、适应角色转化、提升数字素养,坚持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重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ZZ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具体而言,要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保障提升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数字素养。
树立数字化教育教学理念。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人的意识认知会对实践活动产生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树立科学正确的数字化教育教学理念,是思政课教师提升数字素养的前提。首先,要把握好“ 变与不变” 原则。所谓“ 变”,指的是数字技术引发的思政课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形态的变化;所谓“ 不变”,指的是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的出发点没有变化。作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上述“ 变” 与“ 不变” 的辩证关系,既不搞“ 唯数字论”,也不搞“ 弃数字论”。其次,要明确思政课教师在数字化教育教学中的定位和角色。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使“ 教师+学生” 的“ 二位一体” 的课堂主体拓展为“ 教师+学生+AI”的“ 三位一体” 的课堂主体,并且呈现“ 去教师中心化” 的趋势和特点。由于 AI 可以帮助思政课教师承担大量基础性工作,思政课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唯一叙事主体,而是承载着教学环节的设计者、教学过程的把关者、教学重点的传播者的职能。最后,思政课教师要对数字技术有可能引发的风险充分审视。尽管数字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已是大势所趋和国家战略,但也必须防范数字技术有可能引发的诸如数字迭代悬浮、数字学术规范、数字“ 信息茧房” 等一系列风险挑战。在课堂准备环节,思政课教师在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对教学资源筛选和教学过程设计中,要有意识地对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数字技术风险作出评估和预判;在课堂呈现环节,思政课教师要对课堂的ZZ性、理论性、互动性进行把关和引导;在课堂评价环节,思政课教师要客观准确评价课程的数字技术隐患和未来的改革路径,做到防患于未然。
加强数字化制度机制保障。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数字素养,关键要依靠制度机制的保障作用。一方面,要加速制定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的独立评判标准。目前,教育部出台的《教师数字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