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科学导报/2024 年/3 月/5 日/第 B04 版理论学术
新时代大学生传承优良家风的路径探析
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闫文慧
摘要:本文深入从家庭、学校、社会分析当今新时代大学生传承优良家风的现实困境,接着从家庭示范重言传重身教、学校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社会引领营造和谐氛围指出大学生传承优良家风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优良家风;新时代大学生;家庭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家风文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作了许多重要论述。X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性。2022 年 6 月 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祠考察调研时指出:“ 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 [1]由此看来,挖掘优良家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学时代,是我们人生的一个黄金时期。关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理念,关注大学生的思想ZZ素质是X和政府一贯的主张。家庭是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场所,家长平时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形成。用优良家风涵养大学生思想ZZ素养,使优良家风真正发挥它的育人作用。
一、新时代大学生传承优良家风的问题研析
相对于初中,家长对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影响较少。然而,大学的教学方式与初中有很大的不同,它更加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这就需要大学生提高自我的辨别与约束能力,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介入,而传承优良家风能够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家庭教育错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讲到“ 过去大家的需求主要是吃饱穿暖,现在物质条件好了,人民群众热切期盼高质量的家庭生活和精神追求,希望子女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 [2]一些父母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了学习上,以为教育就是学校的责任,所以不需要他们的参与。父母对考试成绩、成绩排名等短期评估的重视程度太高,将对校园考试成绩的评估纳入家庭的日常生活中,使家庭教育成为对学校成绩评估的延伸,失去了在家庭生活中应该为大学生精神发展提供的关爱。这就造成了“ 高分低能”“ 高能巨婴”“ 高能犯罪”“ 学霸自杀” 等一系列的教育问题。教育应该是连续性的,应该是以“ 线”,而不是“ 点” 的教育。由于过于注重结果,家庭教育成为“ 揠苗助长” 的“ 成材型”,它过于强调“ 未来”,却忽视了应当抓住的“ 现在”。父母的言行举止更容易被子女能动地学习和模仿,在大学生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时,他们更多的来自家长对自己的行为和行为的影响。“ 寒门难出贵子” 之类的呼声不绝于耳,究其根源,还是家长对孩子的言行没有做到一致。比如,一方面教育孩子要努力工作,另一方面却对孩子太过宠爱,而在学校教育却缺失这部分内容,导致了家庭教育的错位。大学生在家庭教育中接受到的知识与行为之间的冲突,这对三观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大学生来说,不可避免地会对是非对错感到迷茫。
(二)学校未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学校既是一个弘扬美德的场所,同时也是塑造学生品德生长的场所。“ 立德树人” 是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德育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教师个人品行和校园文化氛围。然而,在一些地方性的工程类学校以及一些高职院校中,德育宣传的力度则稍显薄弱。地方工科学校在专业设置和专业培养方面是以工科为主体的,文科专业的比例相
第 1 页 共 3 页
对很小,高职院校的文化氛围不够浓郁。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 重专业能力轻素质” 等特点,忽略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科研的压力下,绝大多数的教师偏离自己“ 传道授业解惑”“ 为人师表” 之责。在学校的文化建设中,往往是注重形式而不是内容。学校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虽有“ 德育” 与“ 智育” 并行发展之说,但长期以来,以科研能力作为评价指标,逐渐演变为一种既定的隐性标准,使“ 德育” 沦为纸上谈兵、徒有其表。学生对道德的认识仅限于认知准则的层面,因此,学校大力倡导诚信等价值观念,但是,学生们更倾向于先衡量自己的得失。所以,大学生并不是完全将道德认知转化为身体力行。从另一个角度讲,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学在大学生一生中只是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并且在学校里学习的时间也是有限的,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知识的传播效果,在教学设计中,德育必然为知识传授让路。
(三)社会整体家庭观念弱化
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家庭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由原来的大家庭转变为小家庭的现象。当今社会,家长和孩子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矛盾,不赡养老人、高离婚率、不正确的恋爱观,这些都是很常见的事情,极大地阻碍了大学生对家庭正确认识。受多元文化影响,各种观念和思想在不停地碰撞中相互融合,人们的价值观念也越来越不稳定,传统文化在新环境中已渐渐丧失了活力,家庭观念也在逐渐地发生着异化。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