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河南经济报/2024 年/4 月/18 日/第 010 版理论
高校辅导员职能泛化与育人路径实践研究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陈雅莘 唐红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群体中与大学生最亲近的一个群体,且辅导员工作质量也关系着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质量和效果。当前,随着新时代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对辅导员的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与此同时,这也导致高校辅导员的职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泛化,造成了高校辅导员大事没能力管、小事管不完的局面,这对于高校高质量教育教学的开展及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在新时代,讨论辅导员职能泛化的问题及辅导员职能回归的有效路径,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职能泛化的表现及原因
高校辅导员职能泛化主要是指辅导员在工作中主动或者被动地承担了许多超越个人职责范围的工作,并不自觉地将自身的职业进行拓展的现象。职能泛化虽然有助于辅导员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周到的服务,但从另一个层面来看,这种“保姆式”的服务也可能会阻碍大学生自理能力的提升,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一)角色定位模糊,职责边界不明
当前,许多高校辅导员在角色定位、职能边界方面都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大多数高校要求辅导员能够全面进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样,高校辅导员的职能一再泛化,形成了大事管不了、小事管不完的情况。再从工作职责来看,辅导员主要承担的是与学生管理相关的任务,是高校整体学生管理系统中与学生连接的最后一环,不仅需要向上对接多个领导部门,还需要协助院办、学工部门等相关人员完成各项工作。在此情况下,部分高校辅导员承担了大量的工作任务,必然会导致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本职工作之中,出现权责错位的情况。同时,这会使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的认同度较低,进而导致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较强的流动性,影响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高质量开展。
(二)评价体系不够健全
高校辅导员职能泛化与高校辅导员评价体系不够健全、评价标准难以量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当前高校辅导员评价体系来看,主要是以辅导员的工作实绩为主、综合能力评价为辅,涉及范围比较广,但工作内容所对应的评价指标却没有明确的界定。一方面,在科研成果的认定方面,辅导员个人、团队的论文、著作等各项智力成果的认定主要是参考专业教师的指导纲要,缺乏能够体现辅导员特色的考核标准,使得辅导员的工作成果无法得到充分的认可;另一方面,在部分高校的辅导员考核指标中,学生管理工作效果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但是由于考核评价指标不明确,导致部分辅导员出现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