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电影报/2024 年/4 月/17 日/第 011 版理论
红色电影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有机融入
韩国南首尔大学博士研究生 郝一徽
红色电影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以中国革命和建设为主题,蕴含深厚的思想内涵与历史文化底蕴,在讲述红色经典、塑造红色人物、弘扬红色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育人功能主要体现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培育大学生爱国之情与社会责任感。从本质层面出发,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始终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以增强学生思想水平、ZZ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使学生逐步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红色电影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教育目标具有高度契合性。将红色电影有机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既有内在逻辑合理性又有现实教学必要性,能够激发思政课堂活力、创新思政教育模式。
将红色电影融入课堂教学中
电影集声、画、光、色等多种元素为一体,以音画相结合的表现形式,将静态的文字说明转化为动态的直观演绎。而红色电影通过讲述革命故事、塑造英雄形象,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听觉刺激,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学生对红色精神的感悟、强化学生对红色人物的记忆。鉴于此,思政教师应将红色电影与教学具体内容相结合,筛选经典红色电影片段,以人物、事件、语言等元素,加深学生对思政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内容时,思政教师可以将《1921》《建X伟业》《建军大业》《建国大业》等红色电影融入教学内容中,帮助学生理解共产X人的初心和血性。以《建军大业》为例,其以南昌起义为背景,讲述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X为挽救革命,创建中国共产X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故事。结合影片中少年英雄粟裕飞身跃起挥刀砍向敌人,叶挺与贺龙等人浴血奋战的片段,帮助学生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模块时,选择《张思德》《雷锋》《焦裕禄》等红色电影,促使学生了解革命先辈的故事,学习与弘扬其美好品德。例如,张思德在烧炭过程中,因炭窑塌方将战友推出炭窑,自己却被埋在里面而牺牲。这种“ 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和为人民的利益不怕牺牲的精神” 永不过时,值得当代大学生弘扬。
将红色电影融入网络教学中
在融媒体时代发展迅速的当下,大学生的学习阵地、生活阵地、娱乐阵地逐渐由线下转移至线上,形成线上线下的双联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多元网络平台,实现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以话题讨论的方式,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营造良好的思政网络教学氛围。例如, 《长津湖》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在极寒严酷环境下,中国人民志愿军东线作战部队凭着钢铁意志扭转战场态势的历史故事。思政教师可在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的基础上,结合微博话题“ 直播 25 位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加深学生对抗美援朝知识点与内容的理解。12 月 13 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的 12月 13 日都会有大量网友主动转发这一话题。思政教师可以此为契机,结合电影《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等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与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树立“ 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的意识,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思政教师可在学校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官方网络账号中,推出关于红色电影的推荐和介绍。例如,在 B 站讲解红色电影,以电影解说的形式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其中。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