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河南日报· 农村版/2025 年/4 月/3 日/第 003 版专版
乡村振兴视域下地方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创新
漯河食品工程职业大学 张遵理
乡村振兴是解决“ 三农” 问题、实现城乡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新时代大学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主体,引导大学生服务农村基层、投身乡村振兴是地方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强调,希望同学们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此,要从乡村振兴战略角度审视地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探索“ 思政+乡村振兴” 的育人模式。
地方高校思政教育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1.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优秀人才
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绿色农业、智慧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产业蓬勃发展,乡村振兴对劳动者的知识结构、思想认识、专业技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涌入城市,留守农村的多是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无法满足农业新质生产力和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地方高校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为重要使命,如何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也是地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地方高校探索“ 思政+乡村振兴” 育人模式,能够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切实解决乡村振兴中的人才匮乏、主体缺位等问题。
2.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观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多,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进入人才供给总量过剩、人才结构性供给不足的新阶段。在这种就业环境中,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普遍面临高学历人才供给过剩问题,许多硕士生、博士生等不得不与专科生、本科生“ 抢饭碗”。与此同时,农村地区普遍面临技能型人才短缺、高学历人才匮乏等问题。这种人才供需结构性失衡问题,不仅带来大学生就业难度大、就业质量差等问题, 还造成教育资源错配和人才资源浪费。 在这种教育环境中, 地方高校探索 “ 思政+乡村振兴” 育人模式,有助于改变大学生“ 农村经济社会落后”“ 在农村没有前途” 的错误观念,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观。此外,地方高校探索“ 思政+乡村振兴” 育人模式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服务基层的思想意识,引导大学生投身农村电商、绿色农业、智慧农业等,让大学生在乡村振兴舞台上大放异彩。
乡村振兴导向下地方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原则
1.坚持X的领导,贯彻立德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