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市豫剧团送戏下乡先进材料
为贯彻落实X中央提出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精神,在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局的领导下,淮北市豫剧团十年如一日,坚持开展“三下乡”活动,常年活跃于广大农村基层,艰苦奋斗,创新形式,全心全意为农民群众服务,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并锤炼成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文艺生力军,涌现出一大批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该团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市“三下乡”先进集体,多人次被评为全市文化先进工作者,20xx年,市文化局也被评为全省“三下乡”先进集体。一、把握农村特点,创新活动形式
在常年的送戏下乡活动中,淮北市豫剧团按照先进文化的要求,紧紧围绕农村的特点,牢牢把握农民群众的需求,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在节目编排上,除了有优秀的传统剧目外,他们还结合农村移风易俗、计划生育、税费改革等工作,创作编排了大量的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小戏、小品十多个。如《养子不孝》、《顶灯》、《自讨苦吃》等深受农民群众的喜爱,久演不衰,成为他们的优秀保留剧目。为解决部分农民群众看戏难的问题,他们还经常组织文艺小分队,深入到偏远的村庄、五保户家中为行动不便的农民群众演出。在常年的演出中,也激发了许多农民自娱自乐的热情,涌现出许多业余文艺“尖子”,该团同志们就利用演出间隙,热情辅导他们,十年来,共辅导农村业余文艺团队50个(次),文艺“尖子”200多人次。十年的文化下乡,使得广大农村基层文化活动增多了,生活娱乐方式更加健康,一个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正在形成。
送戏下乡有三难,一是临时搭台难,二是演员吃住难,三是转点运输更难,这三难也给农民增添了很大的负担。为解决这些困难,市豫剧团着实费了不少脑筋。他们反复摸索,群策群力,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于1997年在全省首创了流动演出“大篷车”。用一辆旧东风办挂汽车改装成既可以运送演员及演出设备器材与炊具,又能展开形成五道幕布、面积达80平方米的流动舞台,还可以安排部分演职员住宿。流动“大篷车”不仅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而且也提高了演出的质量和机动性,不但可以在乡镇集市上演,还可以深入到条件较差的偏远乡村演出,同时还可以运送图书、科技资料到乡村,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大篷车”所到之处,农民群众纷纷携家带口,赶着毛驴车前来观看,纷纷要求增加节目,有时下着雨,就打着伞站着看。多年来,流动“大篷车”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市所有的乡镇村庄,活跃于苏鲁豫皖交界的农村基层,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有力推动了文化下乡的蓬勃发展。为此,《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安徽日报》、《文化周报》等新闻媒体多次刊文介绍了该团的先进经验,并很快在全省得到了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