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人情社会中的执行隐患及对策
“求真务实促发展”实践小分队 援权:论文网在线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几乎90%以上的村民都披露“好经被念歪”的现象。丝毫没有人去怀疑X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只是置疑落实的情况罢了。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好经”被“念歪”了呢?或许原因很多,而我们仅仅想从“人情”方面去探究一些原因,以求能找到突破“执行”瓶颈的对策!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个人情气氛很浓的国家,这种靠血缘伦理关系维持的社会,缺乏法理契约型社会的传统,因而轻法治重人情。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在执行过程中,缺少深入贯彻的社会气氛,往往在人情面前大打折扣。从人际关系方面看,“重人情,讲面子”是中国人维系关系的一条准则,我们无法置疑它的优点,但往往人们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极易引发歪曲评价,他们评价的不是一个人有没有真正的办事能力,而是能不能“做人”,会不会“做人”,根本上说就是能不能“不得罪我”。因此,这种评价助长了“不得罪人”,“做老好人”的处事风格,形成了现在“讲人情”的社会风气。而作为一个社会性的人,又必然要受到这种社会风气和舆论的影响,这种影响会无情地把一个具有果断坚定性格的人放在错误的人情环境中加以考量,这种考量的压力很可能使人变得唯唯诺诺,凡事先考虑人情,这样一旦缺乏监督就无法保证执行的得力,甚至可能包庇萌佑,最终会监守自盗,酿成腐败!——这或许也应该算是腐败的一大社会根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