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高明堂事迹体会
高明堂事迹体会(通用7篇)高明堂事迹体会 篇1  为认真贯彻落实路局X委精神,激励全段职工学习弘扬先进,在推进春运和修制修程改革实践中创先争优,从1月27日开始,苏家屯机务段X委以“学习高明堂先进事迹、做创先争优好X员”为主题,在全段认真开展高明堂先进事迹宣讲活动。  落实责任,高标推进。在接到路局文件通知后,该段领导班子成员高度重视,于1月27日在段三楼会议室召开专题班子会,就高明堂同志先进事迹进行学习。同时,对全段“学习高明堂先进事迹”活动做出统一部署,按照“加强领导、上下联动、动态优化、落责推进”思路,以组织宣讲团、召开座谈会和X支部书记谈心和纳入专题X课等方式,大张旗鼓地宣传高明堂同志的先进事迹。段X委全员上手,按片分工,组成以13名领导班子、X办人员、支部书记为骨干的宣讲团,深入丹东、本溪、长春等异地车间作宣讲报告。目前,集中宣讲68场、座谈交流15场、专题学习3场,宣讲人数2527人次。  明确内容,深度推进。该段组织工作人员收集整理高明堂先进事迹,明确学习先进人物的四种精神,即:要学习高明堂同志信念执着、耐得住寂寞的ZZ品格,要学习高明堂同志敢于担当、耐得住艰苦的实干精神,要学习高明堂同志永葆本色、耐得住清苦的俭朴作风,要学习高明堂同志淡泊名利、耐得住诱惑的清廉风范。同时,将活动内容纳入到2月份X课学习和中心组学习中,制定推进计划,规定了通过X员大会动员学习、专题X课深刻领悟、主题讨论深入研讨等形式,全面实现“人人学习、人人感悟、人人奋进”的良好局面。  拓宽渠道,广泛宣传。该段坚持多载体宣传,大力营造尊重先进、鼓励优秀的浓厚氛围。安排段报、段小电视台等骨干力量对全段各车间宣讲高明堂先进事迹活动进行全程跟踪采访,利用《苏机之声》、小电视台、官方微博、微信和段宣传栏等渠道进行广泛宣传报道,营造浓厚氛围。同时,及时将宣讲报告实况和各车间生动做法视频制作成光碟,下发全段各支部,组织干部职工学习,激励和影响全段职工以先进为标杆,自觉把创先争优、立标打样落实到岗位安全实践中。  开展座谈、彰显效果。每场宣讲报告结束后,该段安排宣讲团成员与车间职工座谈互动,谈体会、谈感受、谈岗位作用。通过宣讲活动,干部职工们深受感动、倍受鼓舞,纷纷表示要向高明堂同志学习,学习他立X为公、秉公执法的品格,做到ZZ坚定,权为民用;学习他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精神,做到默默无闻,脚踏实地。同时,把学习高明堂同志的先进事迹活动与当前的春运和修程修制改革等工作结合起来,立足本岗、履职尽责,在工作中创先争优,为铁路运输事业和安全生产经营做出新的贡献。高明堂事迹体会 篇2  按照路局X委、路局《关于向高明堂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要求,锦州机务段X委认真研究,周密部署,领导班子发挥带头作用,组织各级X员干部和普通X员采取多种有效形式,认真学习高明堂同志先进事迹,全段上下形成争做“高明堂式”好干部、好X员的浓厚氛围。  这个段X委将高明堂同志先进事迹纳入X委中心组学习计划,采取集中领读和自学相结合方式,组织2次领导班子学习,深刻领会理解高明堂同志“四种精神”,组织领导班子,围绕对X忠诚、敬业精神、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进行研讨交流。将专题学习纳入段工作会议,增强看齐意识,以“四种精神”为引领带领全段干部职工立足岗位、求真务实,深入推进全段各项工作深入发展。将高明堂同志先进事迹纳入干部理论学习、班组ZZ学习计划和班组出勤会传达内容,采取集中学习、个别谈心、“三会一课”、班组会、出勤会等形式,组织X员深入开展学习讨论,撰写学习感言和体会,提升学习效果。  他们利用段台、报、网等媒体阵地开辟专栏,大力宣传高明堂同志先进事迹和刊发干部职工体会文章。在段《锦机月报》开辟“学习高明堂同志先进事迹”学习专栏,刊登“四种精神”和体会文章。通过段、总支、X支部三级微信群组织广大X员干部和X员深入学高明堂同志的事迹,弘扬“四种精神”。将高明堂同志的“四种精神”纳入2月份X总支、支部支委会和X员大会学习内容,组织X员深入讨论学习,深入人心。组织广大X员结合实际围绕“学典型、看先进,争做爱岗敬业好X员”谈感想、谈体会,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该段还紧密联系生产实际,以高明堂同志“四种”精神为引领,以“五个结合”为切入点,推动全段工作深入发展。学习活动与贯彻落实路局“三会”精神相结合,将学习内容纳入段工作会议再次学习;与领导班子建设相结合,把“四种精神”做为每名领导班子看齐方向和榜样,坚持典型问题日交班、周对话、月督导,带头落实“二十五看”制度要求;与“两学一做”活动相结合,做为“学X章X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X员”活动重要内容,组织广大X员学到位、全覆盖,提升X员X性意识、纪律意识和先锋模范意识;与确保春运安全相结合,引领干部职工围绕春运打好安全,立足岗位,听从指挥,服从大局,严格落实作业标准;与X员发挥作用相结合,带领X员落实X建责任制,提升“三会一课”制度,深入开展安全攻关、岗区创建和主题实践活动。高明堂事迹体会 篇3  他去世后,在殡仪馆为他入殓时,同事发现他左小腿有一处伤口感染化脓,向他爱人寻问才得知,一个月前下大雪,他到所包保车站除雪,身旁的一名职工不慎脚下一滑,向钢轨上倒去,危急关头他伸手一把拉住这名职工,职工站稳没事了,而他却向前一跄,小腿磕在钢轨上,破了一个大口子。他患有糖尿病,伤口不易愈合,而他只用创可贴简单处理一下,也没有向任何人说起这事。同事们听了,忍不住再次流下泪来。这是一位多么好的领导和大哥呀,他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克己奉公,他始终把工作摆在首位  在率先垂范、敢于担当的高明堂心中,排在第一位的永远是工作。  从就任车务段X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那天起,无论刮风下雨,高明堂雷打不动坚持每天五点半到单位,在科室干部上班前,把公文处理完,把情况了解清,把一天的工作计划好。  他去世那天早晨,受多年不遇寒潮影响,天气特别冷,他照旧按时起床,准备去上班。妻子劝他:“ 这么冷的天晚去一会儿吧。”他毫不在意地摆摆手说:“没事的,再冷的天咱也经历过,咋就今天受不了了?”他一如既往来到单位,打开电脑批阅文件。不幸就在这时降临了,刚看了一个文件,他就倒在了办公桌旁。、电脑中他阅过的文件显示,那一刻的时间是5 时40分。  5 时40 分——一个再寻常不过的时间点,却成为一个伤痛记忆的代名词,永远存留在霍林郭勒车务段每一名干部职工心中。  去年9 月,霍林郭勒车务段五栋房、霍林河、霍林郭勒、珠斯花4 个车站进行信号设备移设施工。这是西部铁路历史上难度最大、风险最高、历时最长的大型转线施工。  就在高明堂全身心投入施工组织的关键时刻,老家突然打来电话,告知母亲病危。高明堂听到这一消息,一股强烈的痛楚涌上心头。高明堂父亲早年病逝,母亲一生节衣缩食,为8 个儿女的成长和家庭生活操碎了心。那个年月,牧民家庭收入非常微薄,母亲起早贪晚,拼命劳作,也正因为过于劳苦,致使她患上了多种慢性病。这么多年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很少有时间回去看望母亲。母亲为了让他安心工作,电话里总是报喜不报忧,说自己挺好的,让他不要惦念。如今母亲病危,要是再不回去看望,母亲万一有个三长两短,他会原谅自己吗? 不! 他绝不会原谅自己,他将遗憾一辈子、自责一辈子!  但高明堂心里特别清楚,就是自责一辈子,这一刻他也不能回去。面对这么大型的施工,全段上下都绷紧了弦高负荷地运转着,作为段X委书记,他怎么能在这空前关键的时刻张口请假,又怎么能够放心离开呢?高明堂强把焦急和牵挂压在心底,没对任何人说这件事,继续奋战在施工第一线。这期间,他每天都利用施工间隙向老家打个电话,关注着母亲的病情,默默祈祷母亲转危为安。而每次在电话里,他得到的消息都是母亲的病情正在加重。那些日子, 高明堂的脸色是沉郁的,大家都以为他是因为连日劳累,谁也不知道他的心天天在为母亲哭泣。  5 天后,转线施工圆满完成,高明堂连夜赶回老家。他急步跨进屋子,刚来到母亲床边,处于昏迷状态数日的老母亲突然清醒过来,看到身旁的高明堂, 伸出虚弱的双手, 一把抓住他, 吃力地说:“ 儿子,你回来了。”高明堂紧紧抱住母亲,顿时泣不成声。4 个小时后,老人永远离开了她的儿女们。按照蒙古族习俗, 次日凌晨3 时家人将老人入土安葬。凄冷的月光之下,高明堂与最亲最爱的母亲永远阴阳两隔,这个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都不曾低头落泪的蒙古族硬汉, 扑通一声双膝跪倒在母亲坟前,长跪不起,号啕大哭。  凝心聚力,他始终把带好队伍装在心里  西部铁路自然环境恶劣, 生产生活条件艰苦,文化生活枯燥, 车务段通勤职工达80% , 有汉、蒙、回、维吾尔等14 个民族。靠什么拴心留人、带好队伍?高明堂靠的是他特有的质朴和真诚,靠的是自己多苦无所谓、职工苦点就心疼的关爱之心。  高明堂像对待兄弟姐妹一样呵护着他的职工,职工们管他叫书记,更乐意热乎乎地喊他大哥。多年来, 他把心中的那份责任化作一团关爱的热情,始终用大哥的胸怀、大哥的温暖去影响和关爱他们,从而赢得了职工的信任和尊重。也正是缘于这份信任和尊重,高明堂走到哪里,凝聚力就会跟到哪里。他当珠斯花站X支部书记,凝聚力就填满了珠斯花站;他做霍林郭勒车务段X委书记,凝聚力就遍布霍林郭勒车务段。  1998 年8 月, 一场百年一遇的暴风雨突袭珠斯花站区,雨水像瓢泼一样倾泄下来,霍林河水迅速暴涨,地势较低的河东很快变成一片汪洋,许多房屋被洪水淹没、冲倒, 一名车站职工家属被困家中。危难关头, 高明堂二话没说, 立即带领6 名职工冒着大雨前去救援。  来到霍林河边时, 他带来的6 名职工惊呆了。平素温顺得像少女一般的霍林河,此时此刻像千万匹脱缰的野马,翻着白浪、卷着漩涡咆哮奔流。6 名职工犹豫地看着他,从他们畏怯的眼神里,高明堂读懂了他们的心思。但河对面的职工家属正等待他们救援,再迟一刻就可能被洪水夺去生命。高明堂事迹体会 篇4  霍林郭勒车务段职工提起病逝在工作岗位的X委书记高明堂,都满含深情地说:“我们高书记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的人。”  诚如职工所言,高明堂确实有着不畏艰苦和知难而进的优良品质。  高明堂在牧民家庭长大,身体里流淌着牧民的血液,牧民顽强、刚毅的性格深刻地影响着他,使他从小就不怕吃苦。  高明堂是一位从西部铁路最基层成长起来的X员干部,视忠诚履职为天职。当他的理想信念与X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时,他就有了勇于担当的使命和动力。对X和事业的忠诚为高明堂注入了不竭的动力,什么样的艰难困苦都阻挡不了他前进的步伐。  “我一定不辜负X组织的信任,吃苦在前,不求享乐,对X负责一辈子,兢兢业业一辈子。”这是高明堂1997 年7 月就任珠斯花站X支部书记时说的一句话。近20 年过去了,高明堂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对X组织的庄严承诺。  率先垂范,他终始给人以榜样的力量  西部铁路因煤而建,年货物发运量最高达10912 万吨,占全局货物发运量近四分之一。而受海拔高度和地理位置影响,西部铁路一到冬季就频繁降雪,严寒、大雪和“ 白毛风”三股“ 恶魔”时而轮番施害,时而联手为虐,给西部铁路安全畅通带来严重威胁。  20xx 年冬季,西部铁路遭受了大大小小45 场风雪的袭击。每次风雪降临,都是冰天雪地、寒风刺骨,道岔和线路时常被雪掩埋。雪大时线路积雪最深可达两米,气温可降至-40℃,风力可达到七八级,有些车辆设施无法发挥正常功能,道岔积雪才清除干净又立即堆满,行车不得不被迫中断,抗击风雪的任务异常繁重。  灾害面前,干部是群众的榜样。每每这时,高明堂总是冲在最前面,成为抗风雪、保畅通的一员虎将。  20xx 年2 月 4 日,一场暴风雪突袭西部铁路。-40℃ 的严寒中,大风裹挟着雪花在空旷的草原上撕扯着、咆哮着。5 时15 分,珠珠线告急,珠201 次列车被大雪掩埋在珠恩嘎达布其南货场至乌珠穆沁区间,急需珠斯花站开行救援列车抢通线路。此时已是段纪委书记的高明堂,立即向段长请缨:“ 我在珠斯花站多次参加这样的救援,有一定经验,让我带队去吧。”  到达现场后,风还在猛烈地刮着,雪还在疯狂地下着,天地间几乎一片混沌。在雪地里刚站几分钟,刺骨的“白毛风”就打透了棉衣,像万根钢针般刺遍肌骨。救援用的是铲车,高明堂高声对大家说:“我对线路设备熟悉,指挥过铲车除雪,我在地面指挥,你们到铲车和救援车内组织。”其他干部建议,大家轮番指挥,这样都有机会到车里暖和一下、休息一会儿,免得他一个人在风雪中太久冻坏了。高明堂以命令的口吻说:“ 我情况熟、经验多,为了保证安全,尽快抢出被埋列车,就由我一个人指挥吧!”就这样,他站在刺骨的寒风中指挥着庞大笨重的铲车,快速向前推进。  身上落满了雪,高明堂顾不得抖落;脖子上的雪化成水又结成冰,他没时间抹掉;浑身冻得又麻又痒,他用强大的毅力忍受。铲车和救援车里的职工看到,此时的高明堂就像一名钢铁战士,疾风阻不住他前进的步伐,暴雪摧不垮他挺拔的身躯。终于,雪埋列车一尺一尺地露出在钢轨上,他们以最短的时间打通线路,使列车恢复了运行。所有人的脸上绽放出笑容,而高明堂连冻带累已经抬不动脚步。  当大家扶着他从救援现场返回车站时,发现他的手、脸、脖子、脚都已经冻伤了。厚厚的棉裤因汗水和雪水不断渗入,冻成一个冰壳,脱下来都能立在地上。有的职工看到他冻得红肿的脸颊和双手时,心疼得掉下泪来,而他却不在意地安慰他们说:“ 没啥事啊,这点小伤不算什么,草原人不冻伤几次,还是草原人吗?”  至今,没人能知道高明堂究竟被草原风雪冻伤过多少次。在干部职工眼里,他连动手术都不在乎,何况冻伤这点小事呢? 20xx 年7 月,路局“ 大干20 天,突击抢运电煤”战役在通霍线打响。恰恰在这关键时刻,他因胆切除手术住进了医院。手术后苏醒过来,他人还躺在病床上,心却跑到了现场,立即打电话了解抢运电煤情况。躺在病床上的几天里,他的心别提有多焦急,几次三番询问医生、护士可不可以早点出院,把医护人员都问烦了。7 天刚过,他不顾医生劝阻,急急火火地跑回车站与站长共同组织煤炭抢运。一扎进工作岗位,高明堂就立刻变得精神抖擞,活力十足,谁也看不出他是一个从病床上跑来的“ 伤员”。那段日子里,他比谁来得都早,比谁走得都晚,认真策划,周密安排,深入现场,精心指挥,顺利完成了电煤抢运任务。任务结束,他才感到腰部有些疼痛,掀起衣服一看才发现,刀口已经感染化脓了,不得不第二次被送进医院治疗,直至两个月后刀口才全部愈合。高明堂事迹体会 篇5  经过一年时间,邱淑贤逐渐适应了这里的工作生活环境,但是一件令她痛彻心扉的事,激起了她想调回新立屯的念头。20xx年的冬天,天气寒冷,风雪交加。高明堂忙着在岔区除雪,邱淑贤在单位加班,刚上小学的女儿因为想见妈妈,背着照看她的邻居,跑去车站找妈妈。由于天黑路滑不慎摔倒,右手中指戳断,仅连着韭菜叶宽的肉皮。邱淑贤看后吓呆了,马上给丈夫打电话催他回来。高明堂焦急地说:“你们先去医院吧!我把这几趟车接完就去。”当地的医疗条件根本无法医治,再耽搁会有截肢危险,可交通不便,熟人又少,怎么办?十指连心,孩子手疼,哭得撕心裂肺。邱淑贤手足无措,急得跺脚大哭。高明堂只好托朋友开车送妻子和孩子去沈阳医治。经过这件事后,邱淑贤真不想再待在这里了,边流眼泪边劝高明堂:“条件艰苦、生活寂寞我都能忍,可这里就学就医太困难、交通太落后了。这要回新立屯,有家人照顾,什么都方便,家里事都我管,你安心工作就是了,照样可以有所作为。”面对妻子的劝说,高明堂一句话也没说,只是默默地做着家务,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把屋子收拾得利利落落。邱淑贤渐渐明白了高明堂的无声语言,以他的犟脾气,说什么也不能撼动他扎根珠斯花的决心,也就不再劝他,一边做好工作,一边全力照顾好家,以此支持丈夫干出一番事业来。  执着坚守,他选择永留西部  志向是激励人们执着追求、不断前进的内在动力。人的志向也会像雄鹰一样,随着时光的磨砺、羽翼的丰满而越飞越高。高明堂的理想信念已随着自己的成长进步,由最初的热爱草原、眷恋家乡,渐渐升华为扎根西部、奉献铁路、报效国家。在高明堂当珠斯花站X支部书记期间的学习笔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感觉我的思想认识在变,我已经不再把我的心思局限在只为改变家乡面貌而努力之中了,我一天天认识到,通霍铁路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我立足在这里干好工作,就是在为全局发展服务,大一点说就是在为全路发展服务,再大而言之,就是在为国家的发展服务。只有国家这个‘大家’繁荣昌盛了,家乡这个‘小家’才会变得更好。”  在高明堂担任原珠斯花车务段组织干事、珠斯花车站X支部书记期间,原通辽分局纪委及X委组织部几次想调他进机关,一位退休的老领导表示愿意出面帮他调转工作,也有地方和企业领导敬佩他的人品和能力,愿意出力帮他调整工作,全部被他婉言谢绝了。老领导为他甘于寂寞、淡泊明志的精神肃然起敬,地方企业领导也为他一心扑在西部铁路事业上的执着与专注频竖拇指。但也有很多人不理解,说他真是够傻的,离开这艰苦地区多好啊,多少人想走还走不了呢!  这期间,他的妻子邱淑贤再次活心了,特别是看到很多一起进通霍、后来一起共事的人相继调回通辽后,邱淑贤又对他提出调出去的想法。对此,高明堂采取的还是屡见成效的老办法,一言不发、该干啥干啥。但他心里有数,他的心思已对妻子说过无数遍了,妻子是懂他的,一时的思想波动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气得邱淑贤一度放出狠话:“再不调离这里我就和你离婚。”高明堂听了就假装生气地回应道:“离婚就离婚,离了我也不调走。”这招“以毒攻毒”办法果然奏效——邱淑贤再也不提调回去的事了。  高明堂深知通霍扩能、西部建设、上量增收任务艰巨,关键时刻共产X员必须冲锋在前,自己选择坚守西部,就是要多为西部作些贡献。20xx年底邱淑贤正式退休,两个孩子合力劝他:“老爸呀,这些年,咱们在这里可没少受苦遭罪呀,同你一起来的叔叔伯伯都调走了,如今妈妈也退休了,你跟领导说说调回通辽去吧,咱们买套大点的房子,过过舒坦的日子。再说,你们也一天天老了,我们将来照顾你们也方便些。”两个孩子的话深深刺痛了高明堂,这些年为了通霍线、为了西部铁路,自己亏欠妻子、孩子的实在太多了……这天他彻夜难眠。第二天早晨,他含泪对与自己三十年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的妻子说:“委屈你和孩子们了,还是你们娘三个先回通辽吧,我舍不得这些患难与共的兄弟,更离不开奋斗几十年的西部铁路,等我退休后再好好陪你们吧。”深知丈夫倔强性格的邱淑贤特别心疼丈夫,为了在这里好好照顾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丈夫,她从此再也不让孩子们提搬家的事。  寂寞是一种考验,更是一种修炼。正是扎根西部、奉献铁路的执着信念,激励高明堂忍住了寂寞,一生坚守西部。他家里珍藏着几十本各级组织颁发给他的荣誉证书,有原铁道部、辽宁省委颁发的,有原通辽铁路分局颁发的,他都无比珍爱、一尘不染地保存着。一本本闪光的荣誉证书,记录了他无怨无悔、默默奉献的执着追求,诠释着一名X员干部的忠诚担当。  再过几天就立春了,西部铁路的春天虽然要比别的地方来得晚些,但千里铁道定有感知,一旦春天到来,那开满铁路沿线草原与山壑的萨日朗花,定是为西部铁路奉献毕生精力与心血的高明堂的笑脸。高明堂事迹体会 篇6  高明堂儿子、儿媳的工资仅能维持他们自己的生活,女儿读研还要花钱,妻子已经退休在家,每月退休金2600多元。高明堂去世后,他妻子哭着对前来安慰她的亲友们讲,过段时间这个新房子就得卖掉,否则她不仅还不起银行贷款和欠亲友的债务,连支付女儿上学费用都成了难题。  高明堂向来反对任何形式的铺张浪费。他喝的是几十元一斤的茶叶,抽的是10元左右的香烟。他不仅反对不必要的浪费,甚至必要的花销也是能省则省、能俭则俭。去年儿子定亲,作为家里一件极为重要的大喜事,妻子想在饭店好好安排两桌,叫上亲朋好友一起热闹一下,可他却执意坚持在家中接待,并自己下厨为亲家做了一桌饭菜。也正是这样,女方家长看出这是一个会过日子、不讲排场、为人忠厚的好亲家,真心真意地答应了这门亲事。但妻子却一直觉得在这件事上欠了儿子,一提起来便深感遗憾和自责。  当有人说:“高书记,你们家是不是太寒酸了,你官做得不算小了,也不要太苦了,改善改善吧!”他总是乐呵呵地说:“作为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这已经很好了,我知足了。”  高明堂对自己能省则省、精打细算,对困难职工却非常大方,毫不吝啬。这些年来,他花在职工身上的钱少说也有10多万元。他常说:“最有力的思想工作,就是帮助职工解难事、做实事。”  20xx年,货运员郜立庆的爱人患重病,没钱就医想放弃治疗。高明堂得知后,立即把刚刚到手的一个月工资送到郜立庆手中。为了帮助郜立庆渡过难关,高明堂还组织车站职工为他捐款1.3万多元。郜立庆拿到这笔救命钱时,眼含热泪,万分感激地说:“高书记,您对我比亲人还好,我永远不会忘记组织和您的救命之恩,一定努力干好工作。”前些年,有的老职工家里孩子多,家庭生活困难,他就主动把自己家的米面油送过去;职工家中有红白大事儿,他都主动登门帮助料理,还要送上自己的一份心意。他的家是单身和通勤职工的“食堂”,那些年,在珠斯花站的单身和通勤职工没有没在他家吃过饭的。就在他去世的前两天,他还把在单位独身的同志拉到家里过“腊八节”,自己下厨为大家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高明堂给大家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他那句话:生活朴素点心里踏实,清苦也是种生活态度,而且是X员干部应有的。  要求自己的人生必须干干净净  科尔沁草原上至今仍然保留着崇拜图腾的风俗,家家户户都供奉着保佑平安的图腾。高明堂的家里却供奉着毛主席的铜像。只要家里来人,他就指着毛主席铜像说:“我信仰共产主义,最崇拜毛主席。”他常讲,我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牧民,在组织的培养和同志们的帮助下,入了X还提了干,我感觉非常知足,因为私事向组织讲代价要条件,怎么也张不开这个嘴呀!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以誓言般的忠诚,默默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他家祖祖辈辈生活在草原,珠斯花地区有很多亲友,大多数都是普通的农牧民。兄弟姐妹8人中,只有他成长为领导干部。亲属们都以他为荣,经常有这样那样的事情求他帮忙,可每次的结果都令亲属们失望。  20xx年的时候,高明堂的大哥带着侄子来见他,想让他帮孩子在煤矿上找个开车的临时工。看着爷俩充满期待的眼神,高明堂无可奈何地说:“大哥,这事我不能办,如果我把侄子安排到矿上,过后他们求我办一些办不了的事,怎么办?”憨厚的大哥气得瞪了他半天,二话没说,摔门而去。看着大哥离去的背影,高明堂心里百感交集。凭借自己跟煤矿和企业的多年交往,只要说句话,找个开车的临时工作应该不难。特别是父亲去世早,大哥是家里的顶梁柱,照顾兄弟们生活,在赡养母亲方面又出力最多,理应帮助侄子找个工作。但真要办了,又是X性原则所不允许的,他心中装满了对大哥一家的愧疚。  20xx年7月,儿子大学毕业没有找到工作,试探地问他:“爸爸,您在铁路这么些年,看看有没有可能把我安排到铁路工作。”爱人也苦苦求他,同事也纷纷劝他:“老高啊,这可是关系孩子一生的大事呀!”夜深人静的时候,高明堂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他多想让孩子来铁路子承父业啊,可想到铁路招收大学生是有院校和专业要求的,自己作为X员干部怎么张得开口啊!这会给组织添麻烦的,也是违背自己做人原则的。第二天吃饭时,他对儿子说:“工作的事我帮不了你,你还是自己出去闯闯吧……”还没等他把话说完,儿子把筷子一撂,说了句让他既难过又欣慰的话:“别说了,好男儿志在四方,我今后绝不在你高明堂的羽翼下生活!”随后,孩子就独自去大连闯荡了,摆过地摊,卖过袜子,最困难的时候,连续两个多月吃住都成了问题。现在每每说到这些,妻子还心疼得直掉眼泪。女儿看到这种情况,为了不给父母添烦恼,也为了能够储备能力更好地走向社会,去年本科毕业直接考了研究生。像他的女儿一样,时间长了,亲友们都知道了他的脾气秉性,从来不指望让他走走后门、办点私事。高明堂事迹体会 篇7  通霍铁路开线之初,通信十分不方便,打个电话要费很大周折、占用很长时间,新线工作又百端待举,异常繁忙,故此一心想干好工作的高明堂两个月没有跟妻子取得联系。他把强烈的思念压在心底,全力投入到工作之中。他不知多少次在梦中见到妻子、抱起儿子,梦醒时一次次决定第二天不管多忙,都要抽时间给妻子打个电话报平安,也迫切想得到他们母子一切都好的讯息。可是,第二天一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他就再也顾不上给妻子打电话了。远在千里之外的邱淑贤对丈夫既思念又担心,天天盼着接到他的电话,可一天天盼来的只有失望。她终于忍耐不住,跑到铁路电话所,连续打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在电话中听到了丈夫久违的声音。那一刻,这个顽强的女人委屈得泣不成声……高明堂一时不知道怎么安慰妻子才好,只是不停地重复:“我挺好的,你别担心,别哭,别哭……”说着说着,高明堂自己的泪水也夺眶而出。  义无反顾,他举家落户西部  自然环境艰苦尚可以忍受,但是赶不走的孤独、驱不散的寂寞让人着实忍无可忍。这片刚刚落成的百里无人迹、举目尽荒原的铁路站区,远离城市,没有车水马龙的繁华与喧闹,没有霓虹闪烁的瑰丽与多彩,没有电影院可供一时之娱,没有电视机可供饭后消遣,没有公园可供花前月下,没有一样活动设施可供健身解闷。唯一的东西是从家带来的小收音机,却因信号不好,常常听不清广播内容。  职工们一到休班即沉入无边的寂寞之海,无处依傍,无可排遣,无从释放,很多工友憋闷到极限时就会捶胸顿足嚎啕大哭。不了解通霍历史背景的人,肯定以为这些人精神不太正常,但在当时,他们大多数人都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都揣着干出一番事业的梦想而来,都有一腔不服输的斗志。  然而在浩瀚无边的孤独寂寞面前,他们中相当数量的人退下阵来。有的托朋友、找关系,千方百计调离这里,甚至有的人宁可放弃工作,也不愿淹死在这寂寞中。  而高明堂却从未想过离开西部,父母的叮咛常常回响在耳畔,回报草原、奉献家乡的志愿时刻激荡在胸中。他不但要自己留在西部,还要劝说妻子举家来到西部,他坚信未来的西部草原定会出现条条煤龙日夜穿行的可喜景象。为了这份坚信,他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劝说妻子到西部来,与他共同开创西部铁路的美好明天。  为了劝服妻子,高明堂不知打了多少次电话,还专门跑回家去做她的思想工作。开始,邱淑贤真心不愿意,想一想西部草原的荒寒与寂寞,令她不寒而栗。但是邱淑贤是深明大义的,经过几番思想斗争,她终于在丈夫的劝说中点了头。得知妻子同意搬家的那一刻,高明堂兴奋得像孩子一样手舞足蹈。  1987年10月8日,高明堂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这一天是他和邱淑贤把家从生活条件较好的新立屯,搬到条件艰苦的珠斯花的日子。搬家前的几天,得知消息的亲友们纷纷来劝说他们不要搬走。有的亲戚劝高明堂:“别搬了,那么多人都从通霍线调出来了,过段时间你也调回来吧,这边虽然不是什么大城市,但与那荒草甸子比就是天堂。”邱淑贤娘家的亲戚甚至气愤地质问高明堂:“那么艰苦的地方你一个人去也就罢了,怎么还非得拉着老婆孩子一起去受罪?”  高明堂知道,他一时难以跟亲友们说清楚,就边收拾东西边向亲友们憨笑,亲友们对他不解却也无奈。  次年冬天,高明堂的岳父有些不放心,就坐了一天多的火车来到珠斯花。当他走进女儿女婿借住的到处透风的房子,面对他们家徒四壁、举目无亲、孤单寂寞的生活境况时,老人家心疼地埋怨起来:“我当初就不同意你们来这里,可怎么也没想到会困难成这样,否则说出龙叫来也不能让你们到这遭罪。不行,回去我就找人把你们调回新立屯!”高明堂做了岳父大半夜工作,把自己立志扎根西部、报效家乡的想法详细讲给岳父,并通过严谨理性的分析向老人表明,这里的事业一定可以大有作为,这里的明天一定会非常美好。岳父终于理解了高明堂的心思,表示支持他们在这里发展,可临走时还是流下了心疼女儿的热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