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普通话训练需巧记
曾听学经济的朋友说过:在经济活动中,聪明的商人总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初听这句话,我搔之以鼻,认为那只是奸商遮掩其不良商业行为的借口。从事普通话教学和测试活动已有些年头,在这期间许多学习者苦于才找不到合适的学习方法,看到他们如此努力,却不能取得好的收效,作为一个从事普通话教学的老师,真为他们着急。如果在记忆汉语字词时,借用经济活动的这条规律,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何乐而不为呢?平翘舌音的记忆对于川人来说很不易,于是我们就解剖这只麻雀,看看其功效吧!
四川的大多数地区没有翘舌音,我常戏说:四川人悠闲得连舌头都不愿意抬起来。悠闲了几十年的舌头,突然有一天要被迫翘起来,真是很难。经过一段时间艰苦训练,舌头总算抬起来了,学习者欢呼这来之不易的进步,可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致:这众多的平、翘舌音的字、词怎么也记不住?很多的学习者都发出了:学普通话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背字典、背卡片这是我们学习者常用的办法,可是时间长、见效慢、容易遗忘,很多学员在枯燥乏味的练习中,失去了信心,最终放弃了学习,半途而费实在太可惜。经过教学实践,我发现以下几种方法比较有效。
穿糖葫芦法。记代表字,用类推的方法去掌握。这是很多普通话教材普遍使用的方法。如我们记住“司”的发音是sí,那么与其相似的字词“词、饲、嗣、伺、祠”等也发平舌音。记一个记一串,象穿糖葫芦,节时省力。不过在记忆时要注意的是有些字、词不符合这样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