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20XX年暑假关于临潼区境内古渠道的调查报告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而农业又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根本所在。这一点在古代农耕社会体现的尤为明显。临潼地处自古有“天府”之称的关中平原。为周秦汉唐的京邑重地,这片神奇的土地是怎样孕育出如此繁盛灿烂的的文化的,又如何养活了京邑的百万之众的。这引起了我对家乡古代农业水利的好奇心,故在20XX年暑期对临潼境内的水利工程进行了走访调查。现就将调查结果按时间先后做以简单叙述。
秦郑国渠:此渠由韩国人郑国主持修筑,郑国渠全长300余里,延荆原由三原境东入临潼,绕段原而北至太上皇陵东横绝石川河,并纳其水东出临潼。经富平至蒲城南东入洛水。从此“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率并诸侯。”但由于年代久远,郑国渠早已不见了踪影。我们也只能从文献及渭北民间传说中得到关于他的只言片语。
汉白渠:汉武帝文鼎元年左内史儿宽,依靠人民力量,在郑国渠上流南岸开凿了六条辅渠名六辅渠。前95年赵白公又在郑国渠上穿渠,引泾河之水西起泾阳谷口尾入栎阳(今武屯镇)全长200余里,灌田4500余顷。白渠在临潼境内主要灌溉了渭北的大片土地,白渠分为三支,为北(上)白渠,中白渠,南(下)白渠,上中白渠的灌溉基本上使雨金,栎阳,徐扬,新市,交口,武屯,北屯的土地都得到了灌溉。白渠自汉至清使用了1800多年今天的引泾工程大体还是延白渠故道挖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