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怎样描写生活中的“黑镜头”
小学四年级有个命题作文叫《揪心的一幕》,这是一个看图作文,看的是一个黑白照片。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照片记录了日本轰炸后的一片惨状:站台已经被废墟掩埋。周围的楼房也震塌了许多,砖头、瓦片、碎石散落一地,过街天桥也坍塌了。图片中有一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幼儿,看起来还不会走路,他孤零零地坐在地上,嚎啕大哭,他也许是永远失去了父母,成为战争孤儿。
小学生照例指着照片说:“这个怎么写啊?”我当然可以很容易地告诉他怎么写:描写画面,然后痛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罪恶,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再想象一下小孩的家人,他以后会怎么生活……不过我不想这么简单化,我想把这个作文话题扩大一些:怎样看待和描写苦难。
灾难并没有随着战争的消失而消失。火灾、地震、车祸、矿难、疾病……特别是在汶川地震中,就连小学生也在媒体上看到了很多扭曲的建筑和痛苦的脸庞。如果打开美国新闻最高奖“普利策奖”的摄影作品集,则每一幅都很揪心和震撼:有残缺的尸体、扭曲的面孔、正在发生的屠杀、毁灭的一瞬间……合成了好几卷的集子叫《黑镜头》。我选了一部分给孩子看幻灯,他们不停地释放出各种反应:“哇!”“哎呀!”就是语言也显得多余的那种反应。有的孩子央求:“别看了!”有的孩子则又害怕又想看。我自己则一边放幻灯,一边很忐忑:我放这些的目的是什么呢?难道是要比惨么?告诉小学生,没有最惨,只有更惨,世界就是如此惨惨惨……还有,“黑镜头”对小学生是限制级的吗?是不是不应该让他们幼嫩的小心灵受到太大震撼?如果为了写作文来看“黑镜头”,会不会成了“欣赏灾难”和“消费灾难”?——这里面的道德伦理和职业伦理,有太多让人纠结不安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