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石油钢管员工演讲稿:青春如炬 薪火相传
我叫吴皓,是西安专用管公司一名普通员工。我演讲的题目是《青春如炬 薪火相传》。
1966年的夏天,一个20出头的小伙子怀揣着对石油工业的梦想,来到了秦岭山下,进入了宝鸡石油钢管厂。他,就是我的姥爷。那个时候,宝鸡钢管正处于起步阶段,急需生产优质钢管。进入工厂后,姥爷谦虚好学,很快就成为了独当一面的补焊工。由于受当时的技术条件和设备的限制,加之苏联专家撤离后,厂里生产的管子总是莫名出现一些质量问题。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姥爷日复一日的加班加点,废寝忘食。由于劳动强度大,饮食不规律,姥爷的身体扛不住了,疾病缠身的他,再也无法继续他的梦想。还未见到工厂实现自动化,42岁的姥爷,带着遗憾"退休"了。
虽有遗憾,但姥爷也有了新的期望,期望自己的女儿——也就是我的妈妈接过了他手中的接力棒,继续实现梦想。1983年的夏天,18岁的妈妈接了姥爷的班,进厂成为了一名钢管外观检验员。进入工厂后,妈妈任劳任怨,认真仔细,她加班加点不愿放过任何一根有质量缺陷的钢管。在妈妈工作了6年之后,我出生了。在我零星的记忆中,妈妈的工作总是非常忙碌,小时候的我经常一个人在家里哭着喊着找妈妈。记得有一回我问她,"妈妈,你为什么不能在家里多陪陪我呢",妈妈笑呵呵地说:因为我在照顾其他"孩子"呀!那时候的我并不理解妈妈说这句话的含义,我只能独自在家中默默嫉妒那个有妈妈陪伴的孩子。伴随着我慢慢长大,才渐渐明白,原来那个曾经让我嫉妒的孩子就是"钢管".本以为这样就能看着公司一步步蒸蒸日上,但无奈天不遂人愿,在座的各位长辈们可能都知道,2000年的时候,公司和其他国有企业一样,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妈妈心力交瘁,整天愁容满面,她陷入了纠结,不知该如何是好。当时,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压得她透不过气,一方面,厂子挣扎在生存边缘,50%的工资也只能够勉强维持生计。另一方面,女儿已经长大,需要更多的照顾和关怀。不知道经过多少个辗转难眠的夜晚,终于,妈妈艰难地做出了抉择,她选择了"离开".我知道,她这是为了补偿她曾经忙于工作而疏于照顾的家庭。